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探索历史:一代枭雄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3)

2010-01-05 12:1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王宇
最后就是曹操的残暴嗜杀。曹操曾悍然杀死了汉献帝的皇后伏氏、贵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亲属。在卫道士们看来,这是其“谋逆”的铁证。不过话说回

  最后就是曹操的残暴嗜杀。曹操曾悍然杀死了汉献帝的皇后伏氏、贵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亲属。在卫道士们看来,这是其“谋逆”的铁证。不过话说回来,曹操是因汉献帝与伏氏、董承、伏完等阴谋除掉他时才痛下杀手的,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卫,根本就谈不上大过。只是在三国时期,对每一个人物的角色定位不同,而曹操就是注定的“奸雄”。

  而令人们最难谅解的是曹操的滥杀无辜。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因父亲被徐州牧陶谦部将所害而向徐州发起进攻,竟将徐州一带男女数十万人活埋于泗水以泄愤,清代大学者王夫之认为曹操此举“惨毒不仁,恶滔天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袁绍,又将降卒近八万人活埋。

  实际上,但凡得罪、顶撞过曹操的人,几乎都没有好的下场。实在找不到岔子,就诬以谋反;谋反的赃也栽不了,便诬以“腹诽心谤”。腹诽心谤可是既说不清又不要证据的事,当然一抓一个准。这种以“腹诽心谤”为罪名杀人的事刘邦干过,汉武帝刘彻干过,曹操干起来也很得心应手。那个道德最高尚、品行最端正、作风最正派,在群众中威望高的孔融等这些个“傲人”都被利用非常手段活活整死了。杀死聪明过人的杨修,借刀杀死恃才傲物的祢衡……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迹,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诟病。

  但是如若从正面来客观评价曹操的话,曹操可以称的上是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是三国时期首屈一指的英雄。他志向远大、气度恢弘、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是他,逐步消灭了北方的军阀与匪盗,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是他,指挥军队开垦荒田,抑制豪强,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为以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通常都是采用两个标准,一种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另一种就是“忠奸标准”。成则英雄败则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对臣子而言,则以“忠奸”为分水岭,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假如曹操果敢地取代汉献帝即皇帝位,然后扫平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将帝位传个一二百年,那么曹操理所当然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没有什么分别。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历史上的地位恐怕要远远高于宋太祖。如果这样的话,倒也没有人敢说曹操是“汉贼”、“奸雄”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曹操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不够头。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他既没有代汉称帝成为“篡贼”,也没有一心一意辅佐汉献帝成为“忠臣”;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既没有一统天下成为一个绝对的成功者,也没有被人消灭成为一个绝对的失败者。因此,曹操在我国历史上就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用传统的“成败标准”和“忠奸标准”来评价曹操似乎都不合适。这样说来,曹操也不能算是一个奸雄了。

  伟人也好,凡人也好;好人也罢,坏人也罢,反正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么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好人还是坏人,都应该具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自然曹操也不例外。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该客观公正,应该看其大节、看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何作用和贡献,而不应该抓其一点、不计其余。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豪杰。而曹操恰恰是在当时的乱世中应运而生的人物,其本性还是个欲扶大厦于倾危、拯百姓于水火的仁人志士。如果一味地用“奸雄”来评价曹操,那么曹操是冤了点儿。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为人们盛传曹操将“有不逊之志”,曹操特意写了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自剖心迹,说明自己并无代汉的野心,只不过“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做征西将军,然后题墓志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便是曹操当时的心愿。

  曹操在讨伐黄巾军时身先士卒,屡立军功。曹操在平定黄巾以后,见朝中宦官专权,政治黑暗,遂辞官归隐,“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视官职如敝屣。董卓在进京之后欲篡汉自立,诸侯或拥兵自重、或兴兵讨伐,刚刚趋于安定的汉朝江山又将分崩离析。曹操为了维护汉朝社稷,毅然加入到讨伐董卓的阵营之中。在诸侯之中,袁绍、袁术等各怀异志,蛇鼠两端,只有曹操与孙坚对汉朝忠心耿耿,作战最为勇敢。对此,王夫之评价道:“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坚而已矣!其次则操而已矣!岂袁绍等之力不逮操与坚哉?操与坚知有讨贼而不知有他,非绍、术挟奸心以养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坚得其一。”王夫之之言,颇有点好心有好报的意思。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