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杰出将领蔡锷,在云南讲武堂兼职时写的教材《曽胡治兵语录》曾经广为流传,近年甚至被评为中国十大兵书之一。
蔡锷在云南领导的护国运动中,与云南讲武堂的师生们一起,为捍卫共和的旗帜耗尽了他最后的心血,也与他的学生朱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北京西城区的棉花胡同,紧邻护国寺,66号门牌里是一个两进的幽静院落。一个世纪以前,这座小院主人的名字,在京城可称得上是如雷贯耳,他就是史称“护国军神”的蔡松坡蔡锷将军。
1913年10月,31岁的蔡锷将军离开云南抵达北京后,住进了这座小院。两年后,蔡锷摆脱袁世凯的严密监视,秘密离开北京,潜回云南,发动了著名的“护国运动”,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留名青史的人物。
1902年.蔡锷考入日本陆军士宫学校第三期。1904年毕业,在100多名毕业生中,蒋百里名列第一,蔡锷名列第五。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同时毕业,时称“中国土官三杰”。
1911年初,29岁的蔡锷由李根源和罗佩金向云贵总督李经羲推荐,呈报北京把广西兵务处总办蔡锷调到云南,担任陆军十九镇第三十七协(旅)统领,这是蔡锷第一次入滇就职。
正好是这一年的春天,朱德结束了学业,到蔡锷的19镇37协服役,没多久,朱德便当上了司务长,授少尉衔,负责管理枪支弹药。被服补给等后勤事务。
第一次见到蔡锷的朱德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此后。朱德有机会到蔡锷那里去看书报。这些书报赞美共和,一些文章的作者公开呼吁武力推翻满清政府。
蔡锷让朱德在他的办公室里阅览书报,自己却从不发表任何见解。。随着了解的加深,朱德从内心崇拜这位只比自己大4岁的青年将领。虽然蔡锷并非同盟会会员,但他让大批讲武堂师生到37协任职,从此与云南陆军讲武堂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南学者雷强介绍:蔡锷很小就受到了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熏陶,他是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当时湖南是全国思想最激进,观念最超前的省份,还爆发过唐才常的自立军,唐才常最后慷慨就义,这些对蔡锷影响是很大的。从很多史料来看,蔡锷该走什么路,该做什么事儿,他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他不像当时的很多热血青年那样张扬,他不是这样的,他做了很多默默的事情。
初来云南的蔡锷,带给云南讲武堂的礼物是这本小册子:《曾胡治兵语录》。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谢本书介绍:蔡锷将军的《曽胡治兵语录》对于新军,对于讲武堂都是作为辅导教材来使用的,蔡锷将军由于辛亥革命以后,担任云南首任都督,他并没有在讲武堂任职,但是他曾经在讲武堂上过课,讲过《曽胡治兵语录》的有关内容,因此,被讲武堂看做是兼职教官,他不是专职教官。
蔡锷到云南带兵,为什么选择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之道呢?因为蔡锷认为,曾国藩的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