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近代军官的摇篮(二)(2)
2010-02-03 14:37
这本书在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校长蒋介石曾将《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作为教材,印发学员学习,并亲自增辑治心一章,加序言再版印行。 抗日战争时期
这本书在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校长蒋介石曾将《曾胡治兵语录》一书作为教材,印发学员学习,并亲自增辑“治心”一章,加序言再版印行。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曾于1943年出版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又在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区重印。
近年来,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一书在市场上走俏,列入“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辛亥革命烈火点燃。消息迅速传到数千里以外的昆明。革命党人在寻求时机。10月16日至28日期间,核心人物唐继尧、刘存厚、蔡锷、沈汪度、罗佩金等大约14人,秘密商议,分析形势,确定可联络的人员、决定起义实施方法。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暲介绍:在起义之前,一共召开了五次紧急会议,当然每一次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尽相同,自始至终,都参加的人也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唐继尧,第二个是刘存厚,整个五次有32人次参加,蔡锷除了第一次之外,其他的四次他都参加了。
在推荐最高指挥官的时候,革命党人内部有的推举云南人李根源,有的却赞成由湖南人蔡锷挂帅。
在这个过程中,同盟会员们一致推举当时军衔比较高而且同情革命的蔡锷将军,为辛亥起义的临时总司令。
10月28日晚至29日凌晨3时,起义策动者在唐继尧寓所举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蔡锷被确定为起义的总指挥。起义时间定为宣统三年九月初十日晨三时(即1911年10月31日深夜)。
会议决定了行动方案:七十三标占领军械局及五华山;七十四标占领督署和藩库。讲武堂学生负责开城门做内应。起义部队的口令为“军”(军械局)、“总”(总督署)。特有的标识是军帽附白带。
10月30日是阴历九月初九日,正是“重阳节”。夜色刚刚降临,意外突然发生。
晚上八点,起义部队所在的北校场军营,士兵在搬运子弹分发武器时,被两名队官发现,在阻止的过程中,士兵开枪击毙了这两个北洋军官。昆明新军起义的第一枪打响了。
此刻,蔡锷正在巫家坝军营集合队伍,准备以演习的借口向城里开进,突然接到李经曦命他进城镇压叛军电话。于是,蔡锷当众宣布革命宗旨,起义官兵三呼“革命军万岁”,随即出发,向总督府发起进攻。
起义中,代理排长朱德奉命追回带兵脱逃的连长,任务完成后向蔡锷复命。
朱德向蔡锷将军报告:总司令,我的两个排追回来了,但是连长不愿意起义就跑掉了。朱德就当场被蔡锷将军之任命为连长,这是火线上提升,所以朱德跟蔡锷将军的关系密切从这里开始。
蔡锷负责全面指挥,他的身边一直由讲武堂特别班毕业的杨蓁等人紧握手枪左右护卫。此后,蔡锷的警卫、随从和副官,几乎全由讲武堂的毕业生担任。
晨曦中,讲武堂学生广开城门,迎接义军进昆明。在战斗过程中。革命志士牺牲150余人。负伤300余人;敌方死伤者300余人。战斗的激烈程度。在全国仅次于首义之地的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