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近代军官的摇篮(一)(3)
2010-02-03 14:43
这些年轻的乘客,后来都成为闻名云南乃至中国的军人。 1904 年11月,30多名云南学生进入东京振武学校。这所学校是日本参谋本部为中国学生开设的,专
这些年轻的乘客,后来都成为闻名云南乃至中国的军人。
1904年11月,30多名云南学生进入东京振武学校。这所学校是日本参谋本部为中国学生开设的,专门从事陆军士官学校预科教育。李根源是官费生,每年可得到清政府发给的400日元,由使馆按月发放。按当时的生活水准,这笔钱可养活三、四口人的家庭。云南学生中,最年幼的是会泽秀才唐继尧。时年21岁,结婚刚一年。在振武学校学习15个月以后,唐继尧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与李根源等一起进入日本军队服役。一年后,中国学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
尽管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有所戒备,许多东西不让他们听,讲义不发给他们,但是由于他们努力学生,开阔眼界学习了很多东西,而且他们回国的时候特别唐继尧先生,还带回了很多军事书籍。
1908年,当第六期士官生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亲自出席毕业证书的授予仪式。日本军人,尤其是军官,受到从平民到天皇的尊重,这种现象令一向重文轻武的中国留日士官生不禁羡慕。
第六期毕业的留日士官生是历年最多的,达到198人,包括后来声名显赫的阎锡山、孙传芳、程潜等。而云南一省便多达22名。有知识的新式军人的出现,开始改变军人在中国社会上的灰暗形象。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第一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李根源是同盟会成立首次开会的37个签名人之一。
1904年,清政府重组陆军。全国共编练36镇(师),其中北洋陆军为前六镇,云南陆军编为第19镇,加上巡防营,官兵人数达三万五千余人,但缺乏合格的军官,至于巡防营的长官大多是目不识丁的粗人。
林超民介绍:当时清政府决定在中国编练19个镇,这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云南地处边疆面临西方侵略,在南面有法国在西面有英国,因此在云南设置两个镇,当然由于经费不足,特别是由于军事教官的不足,最后只编了一个镇。
1909年,李根源他们这批留日学生毕业归国时,正值清政府加紧编练新军,地方大员招贤纳士之际,他们不愁出路问题,甚至可以待价而沽。
毕业前夕,李根源忽然收到当时沈秉堃先生的电报,电报大意就是希望李根源先生回国以后,立即回到云南,将委以重任。
当时,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已经把讲武堂新教官的人选,集中在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的身上,并认定李根源就是合适的校长人选。
1909年8月29日,李根源回到阔别5年多的昆明,第二天受到沈秉堃召见,当天晚上就被委任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按照沈秉堃的要求,李根源负责筹措学校的开办事宜。
1909年9月27日,旧历八月十五那天,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后来,张开儒、唐继尧、罗佩金、顾品珍、庚恩旸、李烈钧、刘存厚、方声涛等先后进入云南讲武堂任教。这批血气方刚、富有政治激情的年轻教官影响并决定了军校的教育水准与政治走向。
1910年,李根源升任总办,“总办”也就是校长,沈汪度为监督,张开儒为提调。这样,讲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为同盟会员所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设步、骑、炮、工四个兵科。学生分甲乙丙三个班。甲班和乙班主要训练现役军官,学期为一年。最值得注意的是丙班,这个班在社会上招收16岁至22岁的具有中等文化以上、品行端正、身体强健者200人,学期长达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