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2)

2010-02-24 17:16
来源:人民网 作者:金冲及
先进的中国人奋不顾身地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辛亥革命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先进的中国人奋不顾身地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辛亥革命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离开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理解辛亥革命。
  
  开创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在中国被迫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清朝也自上而下地进行过一些枝节的改革,但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旧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这时,在中国内部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随着近代工业的初步兴起,中国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和留学生的迅速增加,中国有了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随着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也相应地产生出来。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地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这使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他因祖国的悲惨境遇而痛苦,但又充满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他下决心投身革命后,在1894年末创立了兴中会,第二年立刻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孙中山却毫不气馁,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同许多留日学生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积极鼓吹革命思想,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的革命活动,不管是不是受同盟会的直接领导,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衣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他悲愤地呼唤:“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兴中会名称中的“兴中”两字,也表明了这个意思。虽然孙中山这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是没有疑问的。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大事。民主共和,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皇帝被称为“天子”,仿佛代表着天意来实现人间的统治。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是断然违反不得的。“君为臣纲”之类的说教,经过几千年灌输和熏陶,仿佛已成为天经地义,连产生一点怀疑的念头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要从如此沉重的传统束缚下摆脱出来,提出以另一种政治制度来代替君主制度,其难可想而知。远的不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靠光绪这个“好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中国同盟会的宗旨中明确规定要“创立民国”,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而且从此逐步深入人心。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写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确实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力量。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