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明朝·张居正】政客中的改革家(3)

2009-04-01 16: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樊树志
张居正是一个好色之徒。他致死的疾病公开的说法是痔疮,其实不然。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说他的病根:“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发强

  张居正是一个好色之徒。他致死的疾病公开的说法是痔疮,其实不然。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说他的病根:“得之多御内而不给,则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则又饮寒剂泄之,其下成痔,而脾胃不能进食。”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说:张居正“以饵房中药过多,毒发于首,冬天遂不御貂帽。”原来道貌岸然的首辅张大人,是一个好色的登徒子。因为“多御内而不给”,大量服用房中药,再用寒剂来排泄燥热,不仅损伤脾胃,而且慢性中毒,毒性已经进入头部,即使治好了痔疮,也难免一死。他的管家亲信游七,投其所好,专门收罗各种房中药,供他纵欲。野史说,戚继光给他送来两名“胡姬”(少数民族美女),也是投其所好。这一面以往很少提及,大概是为尊者讳吧。其实这是晚明上流社会的普遍风尚。

  悲剧根源是威权震主

  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彪炳于史册,有目共睹。甚至对他有所非议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而耿耿于怀,说道:“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这段话是值得细细琢磨的,他把“宰相之杰”与“身死之辱”,用“故有”两个字联系起来,说明其中的必然关系,难道是因为他做得太杰出了,终于招致“身死之辱”吗?做得太杰出,有两种含义:一是“功高盖主”,二是“威权震主”。张居正两者兼而有之。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万历皇帝是一个虚岁十岁的孩子,他的母亲(当时的皇贵妃,后来的慈圣皇太后)把辅佐和管教小皇帝的双重责任,全权委托给了张先生。在皇帝心目中的张先生,以首辅兼帝师的双重身份,代替他来摄政。无怪乎张居正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我并非一般意义的首相,而是代替皇帝摄政的人。所以当时人说,张居正“相权之重,本朝罕俪”,原因就是“宫府一体”,宫廷和政府大权集于一身。

  一些官僚深知其中奥妙,对他拍马奉承,企图获得青睐、升迁。有人制作了黄金对联:“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把“太岳相公”(张居正号太岳)和“大明天子”相提并论,是十足的“僭越”,张居正却安之若素。他从北京回家乡江陵安葬父亲灵柩时,有一个官员送给他一座硕大无比的轿子,前面是起居室,后面是卧室,边上有走廊,简直是“一室一厅”的活动房子。皇帝的出巡也没有如此排场,张居正却坦然受之。

  难道他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功高盖主”、“威权震主”吗?那倒也未必。他回到江陵举行父亲葬礼时,皇帝接连发出三道诏书,催促他尽快回京。湖广地方官以为是乡梓的无上光荣,建造了一座“三诏亭”,以资纪念。张居正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清醒地说,建什么“三诏亭”,多年以后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凉亭而已,到那时我恐怕连居所都没有了。这是他的忧患意识,他在给湖广巡抚朱琏的信中,吐露了内心的忧虑,由“三诏亭”联想到“威权震主”者的下场,说了一句令人瞠目结舌的话:骑虎之势自难中下,所以顾命大臣霍光终于难以避免灾祸。

  霍光如此,更早的辅佐成王的周公也是如此;张居正是如此,此后辅佐顺治帝的多尔衮也是如此。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