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魏晋南北朝•竹林七贤】弃经典尚老庄(3)

2009-08-10 11:1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代的七位名士。由于他们曾经在竹林中聚会,得了这么个雅号。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逐渐演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对着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抚琴自娱。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