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青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4)
2010-05-05 11:50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也是因杨昌济的介绍。他与蔡和森搬到北大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今为吉安左巷8号),与另外六位年轻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也是因杨昌济的介绍。他与蔡和森搬到北大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今为吉安左巷8号),与另外六位年轻人(皆是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合租了三间北房,共挤一张大炕,火烧得很旺吧?毛泽东曾写道:“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这恐怕已构成他青年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谭伊孝对此曾有点评:“当年寓此的年轻人,大概谁也没想到他们之中能有一位在三十年后会掌握全中国的命运,主宰中华大地的沉浮。”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期间,常与李大钊、邓中夏等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寒地冻的北京,曾燃烧过他们火热的青春。毛泽东还去过八道湾造访鲁迅,可惜失之交臂,只遇见留在家中的周作人。
毛泽东在1949年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两度踏上北京的土地:1918年8月19日是其首次抵京的日子,住了半年多;第二次则是1919年12月,他率领湖南各界“驱张”(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请愿团,顶着严寒北上,投宿在北长街九十九号(今为二十号)福佑寺后殿——次年4月,他南下去上海。他与北京再见面,要等到二十九年之后了。
二十九年之后,昔日的热血青年,已是这泱泱大国之领袖。他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致意——既是面对操练的士兵(阅兵式)以及欢呼的群众,同时,也是面对昨天的自己……
弹指一挥间,他由客人变成了主人。
举国之元首,是从数十年前新青年的行列里走出来的。
新青年啊新青年,果然成了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栋梁。
(责任编辑: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