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麓洋海古墓考古记(2)
2010-09-29 14:22
发掘洋海古墓群 根据文物部门的初步探测,洋海古墓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考古队根据这三块墓地的排列方式,划分为一号墓地、二号墓地和三号墓地,
发掘洋海古墓群
根据文物部门的初步探测,洋海古墓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考古队根据这三块墓地的排列方式,划分为一号墓地、二号墓地和三号墓地,计划每一块墓地发掘100座墓葬,考古队分成6个小组,在这三块墓地上同时展开发掘工作。
鄯善县洋海墓的地形很特别,戈壁滩的地表层有20多厘米厚的砾石带,砾石带下面就是坚硬的黄土层。当考古队铲去墓地表面的砾石带时,排列有序的墓口便暴露了出来,墓口用芦苇或是草帘子封口,下面用棚木做梁。
考古队根据墓葬形制,首先测出墓的朝向,然后沿着墓的朝向打桩、拉线、测量、绘图,记录下墓葬的原始形态。奇怪的是,在最初发掘的几天里,考古队发现了一些椭圆形墓,这些墓草帘子、棚木覆盖完好,没有发现被盗迹象。墓里器具随葬品非常简单,有的女性墓里只有一个陶纺轮或是一把梳子,显得十分简陋寒酸。其中11座女性墓,墓主都没有头颅。
考古队对这些尸骨进行了一次仔细的观察,没有发现这些遗骸上有明显的外伤痕迹。考古队综合上述情况断定:这些人虽然不是战争的受害者,但也绝不是正常死亡。她们一定是被杀戮的。这些女人究竟是宗教的祭品?还是作为贱民用来陪葬的呢?
五颗人头骨陪葬
洋海墓地布局严谨,整齐划一,是典型的氏族社会特有的埋葬方式,考古队推断这应该是一个氏族墓地。67号墓坐落在一号墓地的西南部,墓口覆盖的棚木和苇草已经不见了,考古队只挖了50多厘米,就发现了一个大毡包。
这个大毡包保存完好,毡包像是用牛毛擀制而成,工艺已经相当精湛,与现在草原牧民使用的毛毡一样,虽然在地下埋藏已久,仍然有相当的韧性。
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打开毡包,眼前的景象着实让他们惊讶不已,原来这里面竟是一堆白骨,显得十分凌乱。更为蹊跷的是,毡包里没有一件随葬品。
67号墓由于棚木早已被揭取,年长日久墓坑里填满了沙土。经过几个小时的清理,一具完整的干尸果然逐渐地暴露了出来。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的脚下居然摆放了五颗人头骨,这些头骨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要摆放在这里呢?
吕恩国介绍:从墓主人穿的衣服来看,他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地位的人。最突出的标志是他头上戴着一圈贝饰,这在古代应该是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