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刖人守囿”车发现记(2)
2010-12-10 14:42
当时的工匠在小鸟内部灌了铅,使其重心向下,最终落在下面的顶针上,这样上轻下重,旋转起来自然非常灵活。后经专家考证,这四只鸟应该就是我国候
“当时的工匠在小鸟内部灌了铅,使其重心向下,最终落在下面的顶针上,这样上轻下重,旋转起来自然非常灵活。”后经专家考证,这四只鸟应该就是我国“候风仪”(又名“候风乌”)的祖型。
接二连三的疑问终于云开见天日。经过简单的修复,这件构思奇特、造型别致的小车可以活动部位已多达15处。
根据其器形特征,经过查阅资料、考证,张崇宁给它定名——刖人守囿六轮挽车。同时,这也是西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之一。
考古人员仔细端详这件精致的器物,目光最终落定在站立于小车左侧门扉的小铜人身上。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人具有怎样的身份?这辆小铜车还有什么特殊含义?
之二 刖人断足原因剖析 国宝浮现安全忧患
这是一个头戴尖帽、失去左脚、手拄拐杖的裸体小人,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可来回穿插,控制门扉的开闭。
《左传•昭公三年》曾记载,齐国晏婴在晋国就对叔向谈及过齐国因受削刑之人众多,导致市面上鞋价低贱、“踊”价高涨的情况。
“踊,是脚被砍断者所用,一说为假足,一说为挟持之杖。”由此考据,这件铜器上,刖人左手所执的杖应是晏婴提到的“踊”。
烽烟陆沉的西周时期,毫无自由的人生遭遇、惨无人道的悲情命运、野蛮的剥削、残酷的压迫、无力的抗衡,成为奴隶制度下人与人关系的集中体现。
张崇宁考虑,手中这个“刖人”应该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带着一番疑惑,他们查阅相关注释了解到,“刖刑”,即断足,是砍掉受刑人左脚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残忍刑罚;同时,《周礼•秋官•掌戮》记载,当时有五种刑戮,“刖人使守囿”便是其中之一。“囿”即苑囿,《诗•大雅》记载:“王在灵囿”,注解中说:“囿,所以域养禽兽也”。顾名思义,“刖人守囿”即让被施以刖刑的奴隶看护贵族园林、苑囿的意思。
奴隶主使用这种残暴的刑罚,企图防止奴隶的逃亡,便于自身管理。西周还往往把受刖刑的奴隶随葬在奴隶主的墓中。如此看来,小铜人失去左脚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从西周时期开始,为保障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稳固性,已有了针对奴隶们名目繁多的酷刑。而眼前的这辆挽车,不仅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刑罚制度和阶级压迫,还成为中国刑史上一件重要的物证。而考古工作中能够获取与史籍记载相印证的实物资料,在现实中,这并非易事。
发掘前,张崇宁怎么也想不到,1989年的这趟闻喜之行竟成为他考古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记忆。
村子位于黄土丘陵地带,不算小,密集地居住着两千多户人家。在村东很远的地方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土岭,叫“鸣条岗”。村西、南部是直立陡峭的土崖,落差约在二三十米左右,属于水土流失形成的地貌。在某些断崖上,他还偶尔发现悬挂着的当时那些墓葬轮廓和车轮痕迹。而西周时期的地貌,应该不是现在这样。
村北绵延着一条狭长的土岭,这条土岭属于鸣条岗以西的缓坡地带,往西地势愈来愈低。西周一直到汉代的墓葬正是分布在这条土岭上。从古至今,这些古墓中的财宝就一直吸引着那些贪财忘命之人。
虽已进入8月,但如火的天气依旧热烈得很。整日曝晒在干瘪的地头,日复一日,他们的身体早已和亲切的村庄、远方的夕阳、足下的土地融成了一幅画面。
整片考古工地分布着许多古墓,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这些墓葬同时发掘,但由于墓葬深浅不一,哪个先到底,哪个就先清理。
从发掘前用“洛阳铲”进行钻探,到后来雇佣民工,以及最后的清理工作,考古队员们从来都不敢有丝毫大意。正是在这个月的30日,他们在一座中型墓葬里发掘出了“刖人守囿”车。
早在1974年,考古人员就多次对闻喜县上郭村一带的周朝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不过,这一带一直都没有发现大型墓葬,较大的墓葬大多在古时就已被盗过了。
考古队员经过一番努力发掘之后,都觉得很遗憾。因为,这里出土的文物中,既没有祭祀用的专用礼器,也没有刻带铭文以此说明墓主身份的青铜器,而且,出土的器物个头也小一圈。
“墓内一棺一椁,墓中棺椁坍塌,人骨架已经朽尽,”张崇宁说:“刚刚出土时,这件小铜车上的一只小鸟和一个轮子已经掉下来了,但是,仍能看出这件青铜厢式六轮车的精巧,车厢周身装饰的各种伏兽逼真,形态各异,与众不同。”
省考古队在上郭村租了一户小院。房东在县城工作,家中没有主人,住在这里倒也清静。但是文物已经出土,如何防丢失就成了问题。仅独门独户的院子是不放心的,工作期间大家都要去工地,家中没人,再者也没有合适的存放文物的设备,只有一件不大的铁皮箱,一个人便能搬走。
就在发掘出“刖人守囿”车当天,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位领导去夏县出差路过闻喜,便顺路去上郭村找张崇宁,询问发掘现场的进展情况。
满心欢喜的张崇宁把这件“宝物”取出。
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接过小车,放在手中认真端详。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青铜器物,它没有轴、辕,不能驾马,车后也只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兽面衔环。于是,他当下做出一个决定——由张崇宁负责携带此文物,立刻送往太原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