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守护青铜 绝艺现辉煌(2)

2011-06-23 14:52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新干青铜器群的考古发现,是江南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是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作为文物修复方面的专家,贾文忠参与了这次考古行动。他的

  新干青铜器群的考古发现,是江南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是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作为文物修复方面的专家,贾文忠参与了这次考古行动。他的工作对这次考古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的经贾文忠修复后的商代兽面纹卧虎铜方鼎,从新干大墓出土的时候,只是13块残破的铜片,不仅变形严重,而且还有两块碎铜片被锈和沙土包裹着。但是,就是这些支离破碎的青铜残片,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极大的关注。


  青铜鼎的出现,对于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鼎,古人烹煮肉食的器具,伴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成为最重要的祭祀祖先、沟通人神的礼器。作为礼器,鼎必须经过装饰以使其摆脱实用功能。而鼎的数量则彰显着主人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可以说,在墓葬中发现了鼎,就证明了墓主人的非比寻常,而墓主人身份的秘密则最有可能通过对鼎的研究得知。


  当人们都将注意力投向这些碎片还能否复原的时候,贾文忠却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迅速清洗铜鼎残片。


  由于青铜器在出土的时候没有被及时处理,沙土的硬化让清理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浸泡在溶液中的青铜器,还将经历机械除锈和化学除锈的工艺,才能重新焕发青铜的光泽。


  清洗,是青铜修复技艺中的最初环节,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这些重见天日的青铜器,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惟一途径。但是,所有的考古人员都更加期待的是当青铜的表面被清理之后,另外一种可能的出现,那就是青铜鼎上是否会出现珍贵的铭文。


  青铜器铭文,也叫金文或者钟鼎文。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就已经有零星的铭文。那时,铭文还只是标注族氏,便于识别的作用。西周时期,铭文的内容已经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传世的青铜铭文往往一字千金,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可估量。
这件商代青铜鼎虽然最终没有发现铭文,但仅仅是青铜修复的清理环节,其细致和科学的操作,就不得不让我们对这门技艺另眼相看。

 

  青铜修复技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环节,第一步是要对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清理和整形;第二步是对有缺损的部位进行补配;第三步是焊接成型;最后则是对修复好的器物进行做旧处理。

 

  对于那些出土时就已变形甚至支离破碎的青铜器,在清洗完之后,另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对青铜器进行拼对整形。


  修复商代兽面纹卧虎铜方鼎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可对铜鼎的拼对整形依然让贾文忠记忆犹新,因为那是当年他在修复时遇到的最大问题。


  整形后的兽面纹卧虎铜方鼎已经显露出其千年前的风采,然而,贾文忠却还要对方鼎表面的纹饰开始进行拓片的工作。通常应用于书法临摹的这道工序,对青铜器的修复又会有怎样的作用呢?


  在贾文忠看来,在青铜器的补配环节中,对缺损纹饰的补配显得尤其重要。这些国之重器的精美纹饰背后,究竟还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商代青铜器上最为普及的纹饰——饕餮纹,有专家指出,不懂饕餮纹就枉谈懂青铜器。这一纹饰的意义虽然至今在学术界仍有争论,但是其流畅的线条,却成为商代青铜器“狞丽”之美的见证,让“万物有灵”的朴素世界观有了最为直观的展现。


  然而,青铜器上的纹饰却不只有饕餮纹,千变万化的纹饰如何才能准确地补配呢?青铜修复的艺人们学会了用拓片的形式进行复制,并最终发展成了一种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形式——全形拓。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