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丧乱帖》早年流入日本的直接原因,极有可能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遣唐使”之史实盛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止于乾宁元年(公元894),其间派遣大使、副大使、执节使、判官以及画师、医师、僧人、留学生等各类有身份有技能者,总计20批5000余人,其时人员往返来回不断竟长达264年,几乎贯穿了整整有唐一代!
除此之外,有关此帖的流传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彼时唐代僧人鉴真(公元688-763)应邀东渡的另一段史实。鉴真渡海始于唐开元中期,至天宝十二载(753)经过五次艰难曲折第六次方得成功。从时间上看,虽不致相悖,但因此断言此帖便由鉴真携去日本,毕竟缺乏确切可信的依据。
自从《丧乱帖》流至日本之后,千年以来,此帖从未见诸任何著录之记,其最初为世人所知,是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当时,身为晚清书法名家的杨守敬出任驻日使节随员,在彼地搜罗自国内散出的文物图书时,偶然发现这一惊世之作。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之后,方使国人大开眼界。人们无不感慨这一几同真迹的王氏摹本的非同寻常,无不期望能够亲睹实物的那一天!
《丧乱帖》的确堪称难得一见,其运笔结体的精准程度,墨色间的枯湿浓淡,和由此生成的奕奕神采,令观者无不信为真迹。难怪此帖乍一面世,便有自以为识者的大喜过望和毋容置疑的指认。客观地讲,现今存世可相互媲美者,唯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等极少几件而已。由此也可获知,即使当时内府专司其职之工,其描摹水准的高低优劣之谓,亦大有讲究之处。
丧乱帖帖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行书尺牍,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 尺寸:纵28.7cm;横63cm ,八行,五十九字。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 从《丧乱帖》中,可以了解他当时书写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在“羲之顿首”之后,有丧乱之极四个字。意思是说,世间的动乱已经到了极点。在先墓之后,有涂毒两个字。
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和浑然一体不同,写《兰亭集序》时的心情以轻松欢快为主,《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这让我们感悟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这一艺术法则。
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随手拟就,故书愈见率意、自然。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丧乱·二谢·得示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丧乱·二谢·得示帖》现藏日本皇室。帖上盖着“延历敕定”的印章,各三枚。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奈良时代的日本和唐朝往来颇为频繁。此时的日本,引进中国的各种文化典章制度。中国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由此东渡扶桑。如今,日本珍藏的王羲之法书,仅有皇室的《丧乱帖》及原属皇室后又流入民间、现由前田育德会收藏的《孔侍中帖》两帖。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