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八仙传说的具体文字体现即为八仙戏剧的盛行,但是八仙的姓名尚不太固定,或无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而有徐神翁、风僧寿、张四郎、元壶子等。而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中所说的八仙是: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徐神翁、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其中并无现今所知的何仙姑,而多了一个徐神翁。在岳伯川所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佚名《祝圣寿金母献蟠桃》、佚名《吕纯阳点化度黄龙》中则将徐神翁换成了张四郎。在范子安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中却有了何仙姑,而少了曹国舅,仍旧由徐神翁来替代。现存八仙题材的元杂剧剧本,除上面列举的几种外,尚有马致远、李时中等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又名《开坛阐教黄粱梦》)、贾仲名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和《吕洞宾桃柳升仙梦》、无名氏的《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吕翁三化邯郸店》、《瘸李岳诗酒戏江亭》、《降丹樨三圣庆长生》、《众天仙庆贺长生会》。其中有些八仙题材,还不止一次地被元代不同时期的杂剧家所摄取。比如,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与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系同一题材。写吕洞宾三到岳阳楼度化柳树精和白梅花精成仙的故事.又如,马致远等的《邯郸道醒悟黄粱梦》与谷子敬的《邯郸道卢生枕中记》,都取材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这恰恰证明了八仙传说在元代社会的普及与流行情况。
此瓶腹部所饰的八仙皆为男性,与上述元杂剧一致,且皆脚踏各自仙物浮于海上,是八仙过海传说较早的图样实物。虽然今可见到最早描写“八仙过海”故事的作品是元明之际的《争玉板八仙过海》和吴元泰的《东游记》。尤其是吴元泰总和了有关八仙的民间故事和杂剧、说话为素材,写出了通俗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使八仙群体成员最后确定下来,并一直被后世沿用。但实际上“八仙过海”传说的流传,则最早可能在金代院本《八仙会》(参见元.陶宗仪《辍耕录》)时期即已产生,可惜没有传本。在元代岳伯川所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中,曾提到“……访七真游海岛,随八仙赴蓬莱”,可证明八仙过海的传说在元代流行甚广。而此瓶的装饰,恰又从实物方面证明了此传说在元代影响之深入,流传之广泛。
元代龙泉窑利用多种装饰技法,为青瓷这一单色釉瓷器品种带来了多样化的面貌,此品即为例证。
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比较,二者工艺并不完全相同,拍品的外颈部以竹刀划出菊瓣形,故宫藏品的颈部则为平素且在颈底饰以褐彩。值得注意的是,两件梅瓶肩部的八卦纹与腹部的八仙纹饰组合并不固定,显示出其制作的随机性,并使每件作品互不相同,凸现出艺术品的独特唯一性。经查此件龙泉窑梅瓶之最早记录,系英国Montague L. Meyer收藏,并作为1951年7月10日伦敦苏富比公司专场图录封面出现于世人面前,当时编号为33。1980年4月14日,又经佳士得公司于伦敦拍卖,为新加坡著名收藏家谢志杰所得。1996年11月5日,又经香港苏富比公司——重要中国青瓷和其它陶瓷珍藏专场拍卖,编号621。其间两经出版。可谓记录显赫,流传有绪。再次回到国内,瓶归故里,可谓不易。
(责任编辑: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