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
遗址位于云南省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在剑湖出水口南部。该遗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进行过两次发掘。2008年1~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395平方米。
遗址现存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中心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所清理的木桩柱和横木共4000多根,编号有两座房址。三次发掘共出土各类遗物约3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骸等,其中第三次发掘出土铜器18件。发掘区域内的地层堆积状况大体相同,根据所包含的遗物,可初步划分为三期。
海门口遗址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通过对该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该遗址的史前时期遗存是连续发展的,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不伴出铜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大致为距今4000~350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伴出铜器,分别属铜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第二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400~3100年,第三期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000~2500年。该遗址的青铜时代遗存与大理银梭岛遗址的时代基本同时,但文化面貌却有很大差异,说明滇西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发现的史前时期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保存之好,面积之大,在目前国内的考古发现中是罕见的。该遗址出土了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共存的现象,则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技术起源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信息。该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证明这里是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可能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人骨和动物遗骸等,这些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必将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
2008年2~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区域位于安钢大道南,向北正对小屯宫殿宗庙区,揭露面积近5000平方米。共发现带车辙的商代道路3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2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祭祀遗存多处,以及历代墓葬950余座(大部分属商代晚期)。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商代遗迹以带车辙的道路最为重要,包括南北向的主干道2条、东西向道路1条。道路普遍宽10米以上,最宽处可达20余米。经钻探,南北向道路均通往小屯宫殿宗庙区,应是小屯宫殿宗庙区南部的主干道。这些道路的发现,为殷墟都邑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夯土房基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时代属属殷墟一期至四期,从分布情况看应有严格的规划。
水井、灰坑、灰沟和窖穴多分布在夯土房基周围。水井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井口,偶见圆角方形或长方形,为研究商代洹水流域的地下水文和古气候提供了重要资料。灰坑多数为不规则形垃圾坑,也有少数巨型灰土坑。巨型灰土坑规模较大,原应为取土坑,后经修整成为蓄水坑,局部边缘铺设石子路面,可能是当时的池苑类遗存。灰沟类遗存有些位于道路两侧,可能属于配套的排水设施;有的沟口较宽,绵延数百米甚至更远,可能是商代的人工渠,也不排除是族邑间的区域界限,并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祭祀遗存主要分布在东西向道路两侧,也有些位于房基附近。多数呈坑状堆积,坑内填灰土和大量完整或被肢解的人和动物,也有埋藏大量卜甲的现象。每一坑内所埋藏的牺牲应属于一次祭祀,牺牲种类和数量应反映一次祭祀的用牲组合。
所清理的商代墓葬均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通常是几座墓集中分布,没有发现明确的专用墓地。
此次考古工作,对在基建发掘中如何将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进行充分结合、同步进行开展了积极探索。各领域的研究人员深入田野一线,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近3000个木炭标本,为研究本区域的商代动、植物群等提供了丰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