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珍藏着一件形状比较特殊的贮贝器:它于1996年在云南石寨山出土,高达68.5厘米,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器身上或铸或刻有激烈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西汉中期滇人的一些狩猎情景。
器盖上是组立体狩猎场面:3人头缠包巾,身背长剑,其中两人骑马,共同追杀一头拼命狂奔的梅花鹿。他们右手持兵器,左手握缰绳,瞪着大眼紧追不放;另外一人则是徒步行猎,正追捕另一头奔鹿,他的前后还各有一只爱犬,帮助主人扑向梅花鹿。在人们追捕梅花鹿的时候,别的动物也受到惊吓,骑士的马下有一兔、一狐正作着奔跑逃离状。
上鼓和下鼓除足部分别焊铸4只卧鹿和4头卧牛外,鼓身均布满阴刻线纹组成的图案。
上鼓阴刻的是分为4部分的狩猎图,有猎人手持长矛,身背野猪高兴归来的;有猎人和猎狗追逐梅花鹿,猎人右手执的长矛刺入鹿的后背,猎狗则咬住了鹿的后腿的,看来这只鹿是死定了;还有猎人手执长矛,骑在马上追逐猎物。上鼓足部刻画的是几种动物争斗的情景,有猎狗逐兔、蛇咬蜈蚣、豺追孔雀、狗扑雉鸡等。下鼓腰部除阴刻了一些热带的大叶植物外,便是一些大型动物在进行你死我活的拼争:有老虎和野猪的厮咬,有牛与虎的争斗,空中的雄鹰也正向下俯冲,看上去这场面更为紧张、激烈。下鼓的足部,刻了12只凤凰,其中1只凤凰衔着一条长蛇,这或许就是它们一个个脚步轻松,透着一股欢快神情的缘故吧。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上述的狩猎情景和动物之间的争斗,正是当年滇人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艺术再现。
滇人是战国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云南滇池周围区域的一支少数民族,汉武帝曾向其首领颁赐滇王金印。滇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丛林密布,很适宜于动物的生存,这自然也是滇人的肉食资源,狩猎也就成为滇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已发现的滇人的青铜器中,带有狩猎图像的实属不少,猎获的主要是鹿、虎、豹、猪等大型动物,也有飞禽和兔、狐狸等小动物。从狩猎的方式上看,既有单人追猎,也有多人围猎。其猎物除作为食物外,还用于祭祀。
贮贝器就是贮存贝钱的器具,大都是鼓形或束腰圆桶形,而这件便是鼓形的,而且是惟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在贮贝器出土时,里面绝大多数盛满钱币——海贝,这件叠鼓形贮贝器中就有将近24公斤的海贝,这应是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贮贝器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制作都比较精美,拥有贮贝器的是当时的贵族,已发现的贮贝器,都出土自贵族大墓。
海贝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其美观性使人们用为饰品和玩物,对于远离大海的人,海贝更显珍稀,便用作赠予、交换,进而渐渐具有货币功能,是夏、商、周时重要的实物货币。当年的一些大墓中常葬有海贝,以表示其富有,商代女将军妇好的墓中就有海贝3000多枚。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是出现了仿海贝形态的青铜铸币(钱币界称为无文铜贝),继而铸造了刀币、布币、圜钱,海贝逐步退出货币领域。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