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鉴赏常识】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均窑

2009-04-18 15: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

宋代均窑始于唐,兴盛于北宋,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镇一带,宋时称均州,故名“均窑”,亦名“钧窑”或“钧州窑”。

均窑鼓钉洗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其它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华丽而雅致,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均窑玫瑰紫釉盆托

均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主要供宫中陈设和文房使用。

钧窑瓷器也是一种厚釉器物,典型的作品其瓷釉常常出现一种与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腺,它的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的走泥状,过去骨董界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器物所出现的“蚯蚓走泥纹”,与哥窑、官窑瓷器存在的开片一样,也属于烧成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其形成机理是因为钧窑瓷器都经过素烧,也就是为了避免瓷胚在高温烧造时破裂和变形,先以较低温度烧一次,以固定坯体。但它有时会促成釉层在烧窑过程中,于低温中发生裂纹,随着温度逐渐烧高,使黏度较低部份的釉流入和填补裂纹造成的空隙,就形成了和眼泪流下来一样的那种“蚯蚓走泥纹”,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将器物平添一种纹路美,在当时也为人们所欣赏。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微,由此也成为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一点线索。

均窑双龙瓶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