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曹操七十二疑冢,一代枭雄究竟埋在哪?(一)(2)

2009-05-11 11: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

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名声并不坏。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赠曹将军,第一句就写,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是魏武帝的后代,这三个例子说明,至少在唐代曹操的形象是不坏的。明崇祯年间的刻合本《三国水浒英雄谱》,将曹操列为英雄,而早于明代的唐代,曹操同刘备/关羽/张飞一样,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社会。文人墨客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也暗含着对于曹操的追思。通过这些诗篇的描述,可以判断当时曹操的西陵已经少有地面建筑,西陵墓区绿树成荫、一片葱茏。唐代后期完成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当中,明确记载曹操墓的位置:“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显然此时曹操西陵的位置十分明确,这说明直到唐朝时,曹操之墓尚未成谜。 那么,什么时候世人开始怀疑曹操墓不是在西陵,而是在迷雾重重的“七十二疑冢”之中呢?曹操的形象又是是从什么时代开始在世人眼里转变的呢?

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繁华都市里,市井里的百姓常常因为街头艺人讲述的精彩故事而流连忘返,让宋人陶醉的就有三国故事。到了北宋,《三国演义》更为通俗,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从唐朝就在江湖民间兴起的行业——说书,在北宋颇为盛行。这时,市井街巷已经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成为说书行业的首选题材。也就在这时,三国故事里的头号人物曹操、刘备等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北宋苏东坡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情状:“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从唐代进入宋代,曹操在民间的形象陡然发生了变化,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离京城汴京四十多里的小村庄陈桥驿,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开始了。宋朝创立者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所造成的中央集权消弱,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巩固中央政权的措施外,也在思想上采取措施强化皇权。这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成为宋朝政府首当其冲进行清剿的对象。在宋朝政府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东汉皇室后裔刘备,因为他一直坚持打汉室的旗号,维护了东汉的正统和中央集权。因此北宋政府树立刘备的形象,以利于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当刘备成为忠君的正面人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后来,这种成为北宋政府统治思想的正统观念愈加强化,一个影响了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这便是程朱理学。

在当时作为儒家思想最新发展的程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与忠君。这种学说对于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此,曹操在艺术作品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随着曹操在当时公众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曹操的西陵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湮废了,曹操墓也成为了一个谜。曹操的陵墓成为他狡诈阴险的证明,也就在这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难以考证。较早述及曹操疑冢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写了一首疑冢诗: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鳞埋没几春秋。当时作为北宋高级官吏的王安石,认为曹操是一个的杰出的英雄,对于日益激烈的贬斥曹操的世风深感不满。然而, 世人已经认定曹操就在七十二座疑冢当中。当曹操的七十二座疑冢新鲜出炉之后,曹操奸诈阴险的民间形象简直呼之欲出。然而,曹操形象的更加丑化,却随着北宋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到来了。这幅景德四图描绘了契丹使者访问宋朝的情景。

公元1126年正月,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渡过黄河,直逼北宋都成开封。这支部队正是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军。北宋政府急忙开出丰厚条件同金军议和。然而,羸弱的北宋政权仅仅苟延一年后,都城开封城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赵构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五十三年,它的疆域基本以淮河和秦岭一线,同北部的金国对峙而立。这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对照出现了。在地理上,南宋王朝同一千多年前三国时代的蜀国极为相似,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北方强敌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南宋王朝看来,蜀国是汉朝的正统继承国,而强敌金国,则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国。魏国的开创者曹操,于是成为南宋王朝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时刻威胁着社稷安危和黎民福祉的假想敌人。他设立72疑冢,生前欺天、死后欺人,阴险无比。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改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他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并在他的著述中对曹操进行讽刺和咒骂。自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从民间走向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殿堂。此时,南宋诗人一改唐代大家们对于曹操以及他的西陵那种忧伤的追忆之情,而几乎一致是口诛而笔伐之。南宋诗人俞应符这样写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遗冢,直须发尽遗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与他的奸诈互为印证,为当时的人们口耳相传。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

当时有一出表现三国文人祢衡历数曹操篡汉作奸的戏《击鼓骂曹》,这样以鞭笞曹操、歌颂刘备、关羽、张飞忠勇仗义的剧目开始在民间迅速传播,过去以《三国志》为创作素材的三国剧目逐渐被取而代之了。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这样,曹操逐渐由评话艺人口头上的奸臣又变为戏剧舞台上的奸臣。现存的几十出元杂剧三国剧目,主要内容都是贬斥曹操。元朝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席卷全国,元政府和社会下层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民间传说,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为曹操最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长篇历史评书《三国演义》,这部由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一经播出,立即倾倒了亿万听众。事实上,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并没有描述曹操建72座疑冢、以防后人盗掘的内容,加上这一内容的,是清朝初年的小说点评家毛宗岗。毛宗岗父子在评注《三国演义》时,认为 “疑冢“的传说对于塑造曹操多疑、奸诈的形象非常有用,于是就加以渲染。至此,曹操”疑冢“的传闻几乎家喻户晓。毛宗岗父子把曹操和刘备作为 “奸臣”与“仁君”的典型来对照刻画,形象可谓泾渭分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经过清朝文人的修改,满足了当时清朝统治者尊刘贬曹的政治要求。清朝皇帝还把这部新版的《三国演义》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亲贵,《三国演义》成为“谋士以其为智囊,将帅视之为战策”的一部奇书,曹操也成为书中最大的反面人物。那么,从南宋开始,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为何对于曹操的声讨依然浓烈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