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三国故事,就在曹操收降关羽,封以高官厚禄时,关羽却封金挂印,寻找他的义兄刘备而去。而关羽守护刘备爱妻,他却夜读春秋,以避嫌疑。在中国民间社会,关羽被看作忠义的化身。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间,关羽的影响之巨可谓绝无仅有,元朝和清朝还把关羽奉为他们的保护神和军神。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最终被封为大帝。关羽的形象变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三国人物关羽的神话之路,恰恰对照的是曹操的丑化过程。在关羽由人而神的神话过程中,他被赋予了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忠、义、信、善,最终成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化身。而关羽的对立面曹操,则要在关羽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受到朝野的清剿与唾弃。关羽地位越来越高,明朝还封王,到了清朝地位超过了诸葛亮,甚至超过了孔子,这跟当时的哲学统治思想有关,他们强调君臣关系,主要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服从,这样一种义务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只能受到更多的贬斥。
清代名人纪晓岚奉旨编篡《四库全书》时,准备把北宋文人穆修写的颂扬曹操功德的《毫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收在书中,当乾隆皇帝看到这篇碑文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下令刊除此文。经历了宋元明清漫长的时代,曹操终于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曹操旷古奸雄形象,也最终渗透到民间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当曹操彻底成为中国历史人物当中奸诈阴险的反面典型后,有关曹操墓葬的各种版本也竞相出炉。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记载,曹操死后葬在了曹操的根据地许昌城外。也有的专家认为,曹操死后葬在安徽毫州老家,但后来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亳州的曹氏家族墓群里并没有曹操墓。关于曹操墓葬,流传最广、影响最为广泛的“七十二疑冢”之说,也在近代遭到了质疑。
清末民国初年,因为中原发生饥荒,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多数被盗掘,但从盗掘出土的文物看,这些疑冢大多为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贵族墓。一个困扰世人的悬疑出现了,曹操墓到底哪里去了呢?曹操成为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对他的说法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世所罕见。 当曹操经历了漫长的贬斥和世人唾弃的境遇后,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一次关注曹操的,既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诗人的毛泽东。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一年后,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曹操也很冤,但是史学家给他的地位还是客观的公允的,至于在艺术作品中间,人们只不过借曹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这个文化符号来揭示封建君王的狡诈、阴险,毒辣手段,揭示了这一点,所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已经不是历史中的曹操,他只不过是一个文化符号。
《三国演义》讲到关羽从曹操大营出走,千里走单骑,从长安东去,连闯东岭、洛阳、汜水、荥阳、滑州五处关卡,斩杀六员守将,最后渡过黄河和刘备、张飞相会。这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这一故事成功塑造了关羽的义勇性格,却是作者虚构。关羽从许都,也就是今天许昌市东到滑州,也就是今天河南省道口镇,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南北直距不足四百里,距离没有千里,更无五关。从史书的角度,当时刘备奉袁绍之命到鲁南去干扰曹操的后方,他所在的具体的地点是在应强县,离许都的南边大概也就一二百里路,关羽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步行也就两三天,骑马一日可到。小说里面却写他,出许都北门,过五关斩六将,于是先出北门,然后又西走,到洛阳到荥阳,再突然杀回来,往东北方向走过黄河,绕了一个大圈,这在地理上叫做一塌糊涂,为什么会错,这要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说。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最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现代考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最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那么,曹操这位驰骋天下的英雄,真的走得了无干净,没留下一点痕迹吗?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