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楚的是大型墓葬,排列规整有序;墓内熟土二层台普遍可以看出下葬时有长方形的葬具;墓主人均为成人,头向正西的山梁;墓室内、棺木上或死者身上曾经放有朱砂,有的墓葬在整个墓底都铺撒着一层红色,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尚红”习俗;大部分死者用小孩儿来殉葬,显得地位高贵,殉葬者的葬式也比较特殊,多数是屈身俯首,从姿势上可以看出无比痛苦,而且均被弃置在一角或一侧。
令人略感遗憾的是,由于年代较晚的大型墓绝大部分早在下葬后不久就被盗扰了,其中发现的随葬品很少。不过,但凡留下的就一定是精品。而年代较早的小型墓内多数仅留下尸骨,只有少数墓中发现有玉器随葬,精致程度虽不能与大型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同日而语,却也是与大型墓葬对比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一种与大型墓死者不同的人生轨迹。
11月,又进入冬季了,按照前一年的经验,中条山一带将要开始下雪。因此,省考古所提前聘请了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考古、文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出土玉器、人骨等遗存进行研究,并且在西侧山梁上对墓地全貌作了高地录像,采用氢气球升空的方式进行了高空全景摄影……取全了所发掘墓葬的资料,安排好墓地的保护措施,时间已近月底。
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排列有序的清凉寺墓葬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三阶段的墓葬为南北成行、东西成列。
从2003年深秋,再到2005年冬季,通过数次挖掘,他们一共清理出355座墓葬(其中2004年底以前发掘清理了262座),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共200余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收获。也正因如此,这次田野发掘过程成为他们考古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
2005年4月,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来自全国最高水平的考古学者经过听取汇报,比较分析,将芮城清凉寺墓地的发掘评为“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轰动全国,震惊世界。后来,该发掘项目还被评为2003-2004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最后,当大家撤离工地时,纷飞的雪花再次落至清凉寺墓地,为两年的发掘过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以轻柔的舞姿欢送满载而归的考古队员离去。踏上北去的列车,大家的脑海里不约而同闪现着在清凉寺墓地的一系列场景……
清凉寺墓地的发掘给许多研究课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一些学术研究上的空白,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一个注重实证的学科,我们只能以发现的资料为前提进行论证,即使对一些问题提出推测,也必须言之有理,言必有据。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毕竟只是历史的冰山一角,许多信息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遗失了,我们进行考古研究宛如“拼对历史的碎片”,透过遗留下来的遗存,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多数时候,我们可以弄清楚是什么,但不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说出为什么。
就清凉寺墓地本身而言,的确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寺里——坡头遗址”本身面积虽然较大,但真正与墓地属于同一时期的范围并不大,居址的规模和规格与墓地所表现的发达程度极不协调,这是为什么?再比如,清凉寺不同阶段的死者不应该属于同一族群,但那些后来的大型墓主为何要占据原来小型墓主的坟茔,并不惜整体破坏原来的墓区?
还有,那些大型墓主人为何能够拥有较丰富的随葬品,这既不是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而且随葬的还是史前时期中原难得一见的精美玉器,同时还用了那么多的儿童为其殉葬?他们生前到底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们和与墓地仅一山之隔的盐湖的早期开发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然,最让我们困惑的是,这些复杂的现象到底反映着中国文明起源时期先民们什么样的理念?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破译这些千古之谜。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