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荆门出土奇怪玉镯,是被故意砸碎还是另有原因?(2)

2009-06-22 16:3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中国古代,分成两半的东西一般是特殊的信物。战国时,国王为了掌控军队,用铜铸造分成两半的虎符,国王与统帅军队的将领各执一半,遇到军事行动

在中国古代,分成两半的东西一般是特殊的信物。战国时,国王为了掌控军队,用铜铸造分成两半的虎符,国王与统帅军队的将领各执一半,遇到军事行动时虎符要合二为一才能调动军队。难道说龙王山做成两半的玉环,是那个时期部落首领们发号施令的信物?这个比    战国虎符早了两千多年的龙王山玉环,是不是原始部落里酋长掌控权力的原始虎符呢?

近几年,荆门市境内发现了一些四、五千年前的城垣遗址,似乎在证明这个假设。

这个城址是1981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农民反映在农田耕作,在取土的时候经常地发现很多瓦砾、红烧土,这个时候我们的文物专家、学者来反复考证,发现这是一座完好的古城址,它的年代大约是屈家岭时代。

屈家岭是考古学上一个标志性的名词,1954年,文物工作者在荆门地区的屈家岭管理区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位于大洪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面是连绵不断的山脉,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考古专家发现,4000多年来这里的地形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面貌。最近几年,有关部门又对屈家岭遗址做了多次土层探查,熊学斌就是探查工作的参与者之一。

在屈家岭遗址的周边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有护城壕,就是说,当时可能还有城墙。

屈家岭、马家垸所处的年代,与龙王山遗址大致相同,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原始社会,这些城池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完备的防御设施。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河是一条自然河,马家垸原始人在筑这座城的时候,很聪明地利用了这条自然河作为它的西面城墙的护城河,自然的西护城河,和南面的东面的北面的人工筑的护城河连成一体。城内有一条专门供生活用的一条河,从城的西北角发源,流经城内到东南角出来,再和护城河接通,然后通过这条护城河排在这条自然河向南流过去了。

城的作用就是防御,如果只是防御野兽的话,不会修筑高达10米的城墙和宽30米的护城河,唯一的解释就是防范外敌的侵扰。有了城池,就会有专门守城的士兵,龙王山人可能已经有了最初的军队,那只奇怪的玉环,或许就是城池内的部落首领调兵遣将的信物。

如果在与龙王山相隔不远的屈家岭、马家垸遗址也捡到类似器物的话,更能确定我们的假设。

考古人员一直想在屈家岭遗址中寻找到远古玉石,但至今在数以千计的文物中,却没有发现一件玉器,这让考古工作者大惑不解。

龙王山发掘工作结束后,龙永芳一直在整理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烧制温度很高的黑陶,制作十分精美,但奇怪的是体积很小,不会是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器物,更像是一种玩具。

这个墓地很独特,这些陶器都是一些很小的,它不是实用器,是一种冥器,就是说专为死人陪葬的,一座墓里面同类的器物比如说陶罐,小陶罐,同类的可以达到上百件,我们就推测当时在龙王山这个地方,社会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

龙永芳尤其对那只玉镯的修复工艺赞叹不已,在没有现代钻床的情况下,要想在玉镯上钻出这些光滑的圆孔是何等的不易。

钻孔本身就是那么困难,在当时他们那种生产力的水平下,一件断了的玉器还要把它要穿十个孔,每个相邻的两截对接起来,很不容易,因为是在器物里面,然后斜钻,连起来过后保证裂口是重合,这很不简单,很难能做到,即使是现代的工艺恐怕也很难做到。

大量考古发现证明,远古时期人们在玉器上打孔,主要使用骨针或石针,它们都比玉器软,可以想象,要在坚硬的玉石上打出一个小孔,需要多少时间! 那么龙王山人为什么要修复那些断成几截的玉器呢,考古人员产生了另一种假设。

今天,距江汉平原最近的产玉地区是河南省的南阳市,据说荆门北部的荆山也发现过玉石,这些产玉的地点无一例外都在屈家岭、马家垸的北面,而龙王山遗址恰好处于它们的中间位置。由于玉在那个时期是非常珍贵石料,要经过长途贩运和部落之间交换才能得到。

从已经发掘的墓葬来看,里面有很多象征身份的玉璜,有的墓里面还可以出几件,也就说生产力水平也好,生活水平也好,高于其他地方,很突出,成批的玉器,很精致的玉器,都是说明了这一点。

龙王山所在的荆门市,自古就有荆楚门户的称号,两千多年来,从中原地区前往长江流域,要沿着汉水走廊进入江汉平原,荆门是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荆门长期的繁荣,那么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远古人类的迁徙活动是不是也沿着这条线路?如此说来,位于交通要道上的龙王山近水楼台,得到了来自北方的玉石资源。

屈家岭和马家垸都发现了城壕遗址,可以推测那个时候部落之间抢夺人口、食物和财富的战争十分频繁。马家垸部落和屈家岭部落在筑好城墙保护自己的时候,也因为频繁的战争而无法得到远在北方的玉石。他们部落首领身上戴的装饰品,只能是稍稍光滑一些的青石或叶腊石。而兴起年代更早,距离产玉地区更近一些的龙王山玉石资源也不丰富,早年通过交换得到的玉石很快就用完了,部落首领不小心摔断的玉镯要修复使用,这也许就是那只奇怪的玉镯最好的解释。

由于没有更好的证据证明那只分成两半的玉环是部落首领的信物,玉石资源匮乏的推断也许能解释玉环的成因。老的首领去世后,生前的玉器被埋入墓中,为新首领制作礼器时,早年存下的玉石已经没有能做整只玉环的了,匠人们只好用小块的玉石做出两片,而后再钻孔拼接起来,穿成一个整体而便于佩戴,这样看来玉环不是战国虎符那样的信物。

通过发掘出来的文物,我们试图了解这些富足的墓主人,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片墓地随葬器物里面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204座墓中只有一座墓里面发现有石器,其他的就是纺轮,大部分的墓里面随葬有纺轮,纺轮一般不止随葬一个,有的话,一般都有几个,有的甚至十几个,或者是二十几个,随葬的量比较大。全国其他地方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同时期的墓来看,一般出土纺轮的墓是女性墓,其他石器的墓,都是男性墓,如果按这个来推测的话,我们来推测这个墓地的性别,有可能这个墓地大部分是女性的墓。

这些被发掘出来的5000年前的女性,我们知之甚少,她们只留下了几块白骨和数以千计的陪葬陶器,还有精美的玉器,这些母系社会部落的首领们,炫耀着生前的权力和财富,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他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

(责任编辑:九鼎八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