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

2010-05-07 14:34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聂作平
有关郪江古镇和郪江汉墓,更为遥远的历史其实还不是从令赵火贵迷茫的汉朝开始的,更为遥远的历史早在汉朝以前好几百年就拉开了幕布。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
深秋时节,四川盆地依然绿肥红瘦,青碧得与夏天没多大的区别。只是太阳已经变得高远而温和,像逢年过节时古镇屋檐下高挂的红灯笼。夕晖砸地时,三台县郪江镇农民赵火贵还在自家地里忙碌。农历十月是收获红苕的农忙时节,赵火贵带着妻儿老小已经劳作好几天了。从赵火贵所在的位置望过去,郪江和锦江两条虽不宽阔却水量丰沛的小河在前面不远处合汇,从风水的角度说,这种两水合抱之地都是上风上水,宜于人居――事实正是如此,在两水的怀抱中,安卧着赵火贵再熟悉不过的郪江镇。赵火贵幽默地把郪江镇叫作农民街,意思是街上的居民里,有不少是像他这样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一亩三分地里刨食的农民。赵火贵停下来歇气抽烟时,夕阳已经下山了,一天的劳动就要结束了,赵火贵的妻子把收割的红苕藤往苕地尽头的一个洞穴搬去――在距赵火贵二十来米远的山崖上,十来个洞穴像十来张用力撑开的大嘴,他家的红苕藤就摆放在其中一座洞穴门口――它们需要放在这个向阳的山坡,让秋天的太阳仔细地晒,以便去掉水分,作为家里那几头猪过冬的饲料。
 
对这些暂时充当了饲料加工场的洞穴,赵火贵孰视无睹。打他童年时起,那些洞穴————除了自家地里这几个外,周围其它山上,到处都有这样的洞穴,其密如蜂房――曾经是他和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去处。他还记得,以前住房紧张时,父亲还把一座相对干燥的洞穴半封了门,用作自家储藏红苕的库房。赵火贵还知道,早在他的爷爷乃至爷爷的爷爷童年时,这些洞穴就已经存在很久了。赵火贵听人讲过,这些洞穴叫作汉墓,是汉朝人留下来的,只是,汉朝到底有多遥远,赵火贵弄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对他来说,赶在秋雨之前尽早把红苕收回家才是最要紧的事。更何况,这些汉朝人的墓穴,还可物尽其用地充当他的饲料加工场呢!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
有关郪江古镇和郪江汉墓,更为遥远的历史其实还不是从令赵火贵迷茫的汉朝开始的,更为遥远的历史早在汉朝以前好几百年就拉开了幕布。那是春秋晚期,地方史志和私家笔记的只言片语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生动而记忆深刻的场景:那是一个霜风吹拂的早晨,一支拖儿带女的队伍在远古时代的四川盆地腹心踽踽前行,这支队伍的成员面有菜色,在日渐寒冷的秋风中瑟瑟发抖,他们像这样餐风露宿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史料说,他们是从云南迁徙而来的,至于为什么要作如此长途的迁徙,最大的可能是为了躲避战乱或仇家的灭绝性屠杀。总而言之,当他们走到今天的郪江境内时,他们眼前为之一亮:清澈的郪江和锦江缓缓流过,几座拔地而起的山峰虽然不高,但因地处丘陵之中,倒也算得壁立千仞,更为重要的是,肥美的土地再不是他们在云南时所见到的那种贫瘠的红土。就是这里了吧!————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想象得出,那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部落首领一定这么如释重负地嘀咕了一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