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2)

2010-05-07 14:34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聂作平
这群面目模糊的来自云南的古人从此成了郪江下游的原住民,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托物产丰饶的紫色土之福,这里高产量的土地和浅表下就可采集到的
这群面目模糊的来自云南的古人从此成了郪江下游的原住民,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托物产丰饶的紫色土之福,这里高产量的土地和浅表下就可采集到的盐卤为他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物质保证――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那就是业已消失于古书中的郪国!
 
关于郪国的情况,记述古代西南地区地理和历史最为权威的《华阳国志》说:“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濮出好枣,特好入贡。”这几句简单的记载说明了两个史实:其一,郪国物产丰富,是一个富庶之地;其二,由于地处蜀国和巴国两大强邻之间,弱小的郪国只能以不间断的入贡来换取和平。但这样的入贡并没能长久地保证这个蕞尔小国的安全,它最终仍然被蜀国吞并,而蜀国,也被比它更强势的秦国吞并。
 
在今天的古镇上,像陈火贵这样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背诵当地流传了不知多少代人的几句诗,道是:“天台鼓楼镇双龙,二狮抬头望金钟。九龙湖水朝金阔,王庙钟声送晚风。”所谓天台、鼓楼、双龙、二狮和金钟,都是古镇周边的几座山,据说,这几座山中的那座叫天台的小山,就是曾经的郪国王城。
 
作为一个辖地不过几百平方公里的上古时代的弹丸小国,所谓王城不过就是部落的酋长及其它首领们的居所罢了。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到宋代,这座王城的遗址依然存在,“临江,郪王城基址见存”,然而从宋代至今,又是一千年过去了,现在的王城遗址已漫不可考,传说中的王城所在地,现在是一座十年前就废弃了的桔子罐头加工厂的破旧厂房。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
其实,对当代郪江至今还在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传说与史实参半的古代郪王国,而是比之更晚、更近一些的汉代。对郪江这个至今人口不超过两千的小镇来说,汉代才是它曾经的花样年华,而这段短暂幸福的花样年华悄然离去后,汉代的祖先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把属于他们的悲喜人生传递给了络绎不绝的来者,那就是遍布古镇周边的汉墓。
 
科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工作,据他们估算,古往今来,地球上已经死去的人口累计超过了两百亿,而现在,地球上活着的人口总数不过六十亿。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息的淡蓝色行星上,死去的同类远远超过活着的同类。对于这一统计数据,或许,当你来到郪江古镇时,才会有真正深刻的感同身受:如前所述,郪江镇人口不超过两千――不包括由该镇管辖的乡村人口――而汉墓的数量,据当地文物部门统计,业已发现的就超过了一万座,其中暴露于外的则有一千六百多座。即使以每座墓穴只埋葬一个祖先计算――事实上,汉墓大多是夫妻合葬甚至家族合葬――这个镇四郊的山崖上,就有超过万计的汉代灵魂在游荡!
 
在汉朝人看来,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整个汉代,从帝王将相到士农工商,对生死都相当达观,达观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参透了生死,而是他们形成了一种叫做向死而生,或者说叫视死如归的理念。在他们眼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回家,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的开始,与冗长而永恒的死亡相比,生存反而不过是偶然,正如《古诗十九首》指称的那样:“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向死而生理念的影响下,汉朝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厚葬,尽管在不同时期,政府也看到了厚葬的诸种弊端并下令施行薄葬,但厚葬仍然是汉朝的主旋律,星罗棋布于郪江镇四周的汉墓,则是厚葬习俗的直接产物。
 
郪江汉墓群与河南商丘芒砀山汉墓群、河北献县汉墓群和广西合浦县汉墓群一道被认为是中国的四大汉墓群,大致来说,它们具有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也是说,这些汉墓大多建设在坚硬的山石之间。具体说到郪江汉墓,它们全都是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农耕时代,通过人类的耐力、毅力、体力、财力,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匪夷所思地在原本坚硬如铁的石壁上活生生凿出来的。郪江所在的三台县属于四川盆地的川东丘陵区,大多是紫红色的沙土丘陵,这种地貌宜于生长稻麦,却缺少建造汉墓的必要条件。但就像上天的特别垂爱,在以郪江镇为圆心的方圆几公里的丘陵间,隔三差五地挺拔着一些与丘陵迥然不同的山峰,这些山峰几乎清一色由坚硬的岩石构成,而那些向阳的山崖,便成为汉朝先人建设自己死后灵魂栖息之地的首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