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广西上思县巨型棺材之谜(一)

2009-11-12 10:3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施工现场,发现一口被三合土包裹着的棺木。这种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墓葬形式,为什么出现在上思呢?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城附近的一处工地上,正在取土的挖掘机突然碰到了一块硬东西。以往在挖掘中也遇到过大石头,工人们没有太在意,继续在周围取土。很快,失去支撑的巨石滚下断面。人们仔细打量这块滚下来的石头,却突然发现:这并不是一块天然巨石,上面有非常明显的人工痕迹。接到工地的报告,上思文管所所长王善初立刻赶到了现场。

王善初:当我们到现场一看了以后,仔细观测了以后,我们马上就可以确定里面是包裹着棺木在里面的。

滚下来的“巨石”中居然包裹着棺木。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就在刚才挖掘的地方正悬着一块更大的巨石。

要说在工地上挖出一个古代的墓葬来,这事在中国是太常见了。但是这个墓葬在整个上思地区,就算是广西地区,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制。那么我们说人类的丧葬习俗当中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安葬方式,像我们熟知的土葬、水葬、火葬、天葬,这都是一些安葬的习俗。所使用的葬具有船形棺,有我们普通常见的木棺,有石棺,有瓦棺,甚至还有瓮棺,但是像这样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六个面全部被封上的在广西地区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人们就很纳闷:这样的棺,这样的下葬的方式它到底说明着什么呢?

滚下来的巨棺以前从没见过,单看个头,它比一般的棺材大不少,重量肯定超过了一吨。但是,什么样的棺木需要像这样六面密封起来呢?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珍贵的陪葬品?还是有其他更特殊的原因?

悬在断面上的二号棺可能重两到三吨,为了避免简单挖掘再次发生意外,自治区文物局派出专家协助挖掘工作。

杨清平:我们从现场看的话,能够看到它一些夯窝的痕迹,说明它做的时候是很精细的,做得很仔细的,一层一层夯上去的。

巨棺外面包裹着一层精心夯筑的三合土,这让一号棺在翻滚中也只留下了轻微的“蹭伤”。这样奇特的棺材究竟是一种什么墓葬呢?

杨清平:用三合土做墓,大概是明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它在东南沿海这一块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发现,比如说南京、湖南、江西、广东这些地方都有发现。

三合土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粗砂和糯米。怎样制作一个完全密封的三合土外棺,并没有确切记载,杨清平推测是这样一个流程:首先夯制棺底,然后迅速放入木棺,并在模具内夯打出四壁,最后制作棺盖,密封全部完成。经过一段时间风干硬化,整个棺椁将保持极高的强度和密封性。

杨清平:因为三合土的致密性特别强,所以用它来做墓的话,密封就特别好,不容易渗水,也可以防盗。

外层是致密的夯土,然后是木质内棺,这样的墓葬当然能很好地保护尸体和陪葬品。然而,原本属于东南沿海的墓葬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在地处南疆边境的广西上思呢?它们会是什么人的墓葬?

二号棺挖掘的同时,王善初开始了对墓主人身份的调查。巨棺的发现地属于广元村,背后是一座小山,前面不远处是一方水塘。背山面水,正是过去人们讲究的风水宝地。然而,从村长和附近村民哪里,王善初了解到:这一带附近以前从没见过墓碑和坟堆。按照推断,巨棺制作年代不会早于明代中期,难道墓碑和其他信息在短短四百年间被完全破坏掉了?

王善初:壮族这边的风俗是很讲究的,也是很禁忌这方面的。一般人家的祖坟或者是祖墓,一般人都不会轻易去进行毁坏。

墓碑和坟堆被人为破坏的可能性极小,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难道这个奇怪的墓葬本来就没有墓碑?

两只三合土棺的出现轰动了整个上思县城,挖掘现场一度情况混乱,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县里贴出了通告,现场也由警力24小时严密看守。此时,二号棺的挖掘也遇到了难题。

杨清平:我们请了一个能够吊三吨的起重机,吊车之类的,吊不起来。把那个吊车翻起来了。

能够将三吨重的吊车拖翻,二号棺至少重四五吨。这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想,巨棺中究竟藏着什么有分量的宝贝?在另一台挖掘机的配合下,二号棺终于平稳降落。两只巨棺重新会合。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