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平:当时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夫妻的一个合葬墓。
王善初:因为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只有夫妻合葬才能够是并排的。如果是父子葬或者母子葬是绝对不能并排的,只能是一上一下。
如果巨棺的主人是一对夫妇,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杨清平:这类墓葬它的墓主人,一般在士大夫阶层这个比较流行。但是它也不一定是这样的,从高官到一个普通的商人可能也会有这种情况。
无论是高官,还是巨富,巨棺的主人显然拥有不俗的经济实力。从棺木的制作到墓地的选择,他们对自己最后的归宿,显然非常重视。但他们为什么不留下墓碑或者其他标志,让后世子孙凭吊祭拜呢?王善初觉得很难解释这样一个矛盾。而巨棺背后似乎还有一些东西让人迷惑。
巨棺的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墓地周围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此时,事情却突然有了转机,附近有不少村民赶到挖掘现场,拜祖认亲。
王善初:按照他们的观念,这个山一直是属于他们这个村管理的。那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只有自己的亲属人死了以后,才能埋在自己管理的土地上。像他们就认为说,能够埋在他们管理的山坡上的坟墓,应该是他们的祖先。
村民的推断看似合情合理。然而,广元村人口超过五百人,绝大多数都同宗同姓,这样的大家族对传统极为重视,如果巨棺主人真是他们的祖先,怎么几百年中都没人知道呢?认亲显然有些盲目,但是王善初却受到启发,想要揭开巨棺主人的秘密,广元村中或许真的藏着什么线索?他决定从村里的老屋开始寻找。
老屋的主人姓陆,是村中的大族。明代末年,陆家先祖从广东迁来上思,从此开枝散叶,人丁日益兴旺。一番交谈后,王善初果然有了重要发现:
广元村村民陆步舒:听我们先祖一代一代的老人传说下来,在我房子那边以前有一户人家是当大官的。以前朝廷文官过来要下轿,武官过来要下马,才能经过。
老陆所说的这位先祖如果确有其人,他和神秘的巨棺之间会不会有关系? 老陆家是广元村保存最好最有年头的老宅,按照当地风俗,正房是一座神堂,供奉着历代祖先。就在祭坛上方的族谱上,赫然记录着这位先祖的名字。为了进一步验证传说的真实性,老陆带王善初来到了自家后院。
陆步舒:这个是很值钱,但是没有人理了。
躺在陆家后院的两块石碑看来已经很久无人问津,但上面的碑文依然很清晰。
癸卯科举人,道光二十三年。
这位叫陆升华的先祖曾经是道光二十三年的举人。明清时期,举人是乡试也就是各省考试的胜出者,一旦中举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 老陆所说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
而接下来,老陆拿出了一个更有分量的证据。这块曾经挂在大门上的牌匾,见证过陆家当年的辉煌,现在早就束之高阁了
王善初:道光二十三年,陆升华中举了以后,兵部侍郎这些人就送给他一块匾就是经元,经元应该说是举人的第二名。
清代把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第二到第五名称为经元,显然,陆升华在武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这块经元匾就是对他的一种变相的肯定。看起来,陆家这位第九代先祖事迹确凿,在当年,他绝对是本地数得着的名人。
王善初:陆升华在道光二十三年中了武举,后来他是做了什么官,后来他死了以后安葬在哪里?这你知道吗?
陆步舒:有一些不大清楚,应该说是在村庄周围这里,那个墓我们也一直在找,现在不大清楚,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老陆这位先祖做过官、埋葬地不详、祖先还是明末从广东迁入,和推断出的巨棺主人特征很有几分符合,他们会是同一个人吗?
广元村陆家老屋的调查,无意中发现了武举人陆升华的线索。但是,在上思县保存下来的清代家族墓地,王善初发现本地清代墓葬的形式和两口巨棺出人很大。道光年间的陆家早已入乡随俗,陆升华也显然不会离经叛道地采用这样一种三合土墓葬方式,他绝不会是巨棺的主人。此时,王善初先前曾隐约感觉到的一个矛盾变得清晰起来:两只巨棺包裹严密,显然是准备深埋地下,永久安葬;而在以壮族为主要居民的上思县,一直流行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墓葬风俗——二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