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广西上思县巨型棺材之谜(一)(3)

2009-11-12 10:3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习俗看,一个地区其他的社会风俗可能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丧葬习俗往往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在广西此次

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习俗看,一个地区其他的社会风俗可能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丧葬习俗往往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在广西此次进行调查的时候就发现,当地有一种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丧葬习俗那就是二次葬。所谓二次葬,理解起来很简单,人离开人世之后,入土下葬,隔上一段时间再开棺把尸骨重新收殓,选择更好的地方下葬,这个就叫做二次葬。那么二次葬所使用的这个收集尸骨的容器呢,也非常有特点,叫做金罐,所以在二次葬的地区,人们也管这种方式叫做捡金。

在上思县城的一家碗店里,王善初找到了这种有特别用途的器物。店里的一角,金罐堆成了小山。

上思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人们一般选择在一些气温较低的节气进行二次葬。和棺木这样的葬具相比,金罐看似要简单一些,但是,从图案到工艺,它的讲究也一点不少。

碗店内的金罐根据大小和工艺的不同,价格从30多到200多不等。在广西的很多地方,壮族居民的二次葬习俗从未中断,这些金罐也就保持着几百年前的传统。 二次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葬俗,能够一直流传到今天呢?

按照传统,二次葬一般会在首次下葬的三五年后进行,此时,尸体早已经血肉化尽,可以打开坟冢,捡骨重葬了。相比第一次葬,二次葬对于整个家族,意义尤其重大,全过程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

很多民族崇尚人死后肉身长存、永享世俗生活,而壮族人更重视骨骸的安葬。在捡骨过程中,人骨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被依次取出,放在洁净的白沙纸上,亲人们在一种肃穆而亲近的氛围中擦拭骨骸,剔除上面的泥土、草根和尚未腐烂的衣物,祈祷逝者灵魂永久皈依。二次葬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有着各种说法。

王善初: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就是说人死了以后,放进棺材里面,埋在土里面,那是躺着的。那只能过了若干年以后,等他的软组织都腐烂了以后,再把骨头捡起来再装到一个金罐里面去,意思是说把那个死者重新给坐立起来,坐立起来他才有保佑子孙后代的能力。

和捡骨的顺序刚好相反,清洁之后的骨骸,将被从脚到头依次放入准备好的金罐中,等待封盖之后,埋入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

壮族先民从何时开始二次葬,年代仍未确定,但是从明清两代开始,二次葬已经在壮族社会全面盛行。

而在上思这样的地区,壮族居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几百年间,墓葬方式几乎保持着原貌。显然,忠于传统的二次葬和三合土包裹的墓葬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前者是简单入殓后,等待捡骨重葬,后者是六面严密包裹,一次性永久安葬。目的完全不同,方式也截然相反。而这一反传统的巨棺主人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不愿让自己的墓葬留下一点痕迹呢?

巨棺主人的调查陷入了困境,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两口三合土棺计划搬进室内,妥善保存。

二号棺重约5吨,单靠人力把它送入室内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然而就在人们回头搬运相对较小的一号棺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棺内不断流出一种茶色液体,看上去并不粘稠,也没有什么异味。大约两三分钟后,液体不再流出,此时,人们对这不明棺液有了各种推测。

王善初:是不是当年它这个棺内的尸体浸泡有防腐剂在里面,那我们猜测棺内尸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是比较大。

关于古代的尸体防腐处理,中国考古史上曾有过这样的奇迹: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墓主人轪侯夫人辛追的真容让全世界震惊。这位神秘的老太太历经2100多年,为何肉身不腐?专家们推断:一方面由于尸体被多层纺织物包裹,外面还有四层密封的棺椁,隔离了氧气,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棺内有大量弱酸性液体,不利于食腐微生物的生长。  现在,一号棺中不明棺液的流出让人们产生了新的期待:三合土密封的棺木内会不会也有保存完好的古尸呢?

一号棺在搬运过程当中,不慎将底部磕出了一些裂缝,于是就有这些不明液体流淌了出来,当时人们就在想:有这样疑似防腐剂的棺液流出来的话,会不会意味着棺材里面又会出现另一个马王堆当中的辛追夫人呢?人们抱着非常大的期待,想等待开棺那一瞬间的到来,但是在这个密封得非常严实的、用三合土夯筑的巨大“石棺”里面,真的有人们所期望的那些东西吗?下回分解。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