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3)

2010-05-07 14:34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聂作平
汉朝人是按照自己的现实生活来设想死后的天国情状的,这一点,从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和徐州龟山汉墓的陈设和浮雕就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偏处巴蜀一隅,
汉朝人是按照自己的现实生活来设想死后的天国情状的,这一点,从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和徐州龟山汉墓的陈设和浮雕就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偏处巴蜀一隅,汉代郪江人不可能考察过马王堆和龟山这样的皇室墓藏,但他们在设计自己死后的居所时,也英雄所见略同地贯穿了同样的理念――这些汉墓其实就是它们的主人在尘世生活的翻版。金钟山是郪江镇镇后的一座相对高差不超过两百米的小山,半山腰,就是著名的金钟山汉墓。这些汉墓大者上百平方米,小者也有几十平方米,让人很难相信,它们居然都是古人仅仅依靠铁锤和铁钎,在整匹山上硬敲出来的。那些已经有两千年历史的铁钎在岩石上留下的痕迹不容置辩地告诉我们:它们的确是手工的产物。要敲出这样一座墓室,乐观地估算,至少也得十个农夫耗上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功夫。至于那些面积超大,“装修”超豪华的家族墓室,没有三五十年的功夫恐怕没法完成,而这三五十年的运作,还需要大量的财富作支撑。可以想象,为了建造这样一座墓室,一个地连阡陌,牛羊成群的地主,很可能最后只能走向破落甚至破产,但在汉朝人看来,尽管如此,他的人生仍然是成功的,他的生命仍然是幸福的。
郪江汉墓:触手可及的天国
 
走进这排汉墓,庶几也就走进了汉代四川的田园生活:进门一般有一条拾级而上的通道,左侧是厨房,依着山石雕刻的灶台、水缸和储物柜看上去与今天川中农家并无二致,时光仿佛在此凝固了两千年;右边往往有高大的粮仓,显示着主人对于丰收的渴望或夸耀,只不过,这些粮仓都具体而微,乃是用象征手法表达的。进去是客厅,宽大的客厅空无一物――汉朝时,桌椅之类的东西还没有进入我们祖先的生活,祖先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仅设一张小几;也许这里原本设置有席子和小几,但年代久远,竹制的席子和木制的小几不可能抵挡住两千多年的腐朽与侵蚀,它们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石质的器物在诉说一个真理:惟有坚硬的事物,才能在与时间的拔河中获得更为长久的胜利。客厅往前,右边的偏房估计是先人设想过的卧室,它具有和现代人的卧室同样完好的私密性;与卧室相对的则是墓室正厅,一副石柜已经有些残破了,但显然不是漫长的时间给它打上的烙印,而是不知哪个时代的盗墓者所为。残破的石棺显眼地摆放在石室里,墓穴顶上只挂着一盏极其昏黄的白炽灯,它那微弱的光茫被悄无人声的四壁所吞没,风从邻近的墓穴吹过来,风吹影动,让人极其疑心,只要转过墓室的过道,就会有一位峨冠博带的汉代先人满面微笑地走过来打拱问安……
 
汉代画像砖是常见的文物,这些曾在两千年前承载了先人居所的物质,它们厚重牢固,砖面的图画,不论人物还是草木虫鱼,造型均大气质朴,反映了汉民族少年时期那种执着的天真与烂漫。在郪江汉墓,这种天真烂漫再一次呈现在眼前,但这一次不是画像砖,而是墓室里精美的浮雕。
 
从目前已发掘的郪江汉墓来看,每一座汉墓都无一例外地刻划着浮雕,或者说,浮雕原本就是郪江汉墓的一道重要标记――一个相映成趣的佐证是,金钟山一号墓室中的一幅狗咬耗子图,已被选为郪江汉墓的标志。这些出自二十个世纪前当地工匠的作品,与全国其它汉墓,哪怕是王公贵族墓室中的浮雕相比,不仅毫无逊色,甚至更有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它们几乎都以当时郪江的农村生活为题材。举凡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狗、马、牛、羊、猪、鸡、猫等,都可以在石壁上找到它们生动亲切的影子,至于人类的各种劳作或是娱乐的场景,则表现得更为淋漓――腾空的舞蹈者、托腮的思想者、执板的说唱者、舂米的劳动者,全都是那些不知名的工匠们的取材对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