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玉器文化(一):深山藏美玉(3)

2009-07-11 13:13
来源:镇平一心玉器 作者:佚名
人们用人体做模型,把上千块玉片连缀起来,做成玉制的衣服套在死者的身上。,在玉器如此贵重的年代,制作这样的玉衣无疑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它

人们用人体做模型,把上千块玉片连缀起来,做成玉制的衣服套在死者的身上。,在玉器如此贵重的年代,制作这样的玉衣无疑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它要耗费大量的玉料和大量的人力。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精致的“玉含”,在手中放上精致的“玉握”,人的五官也用专门的玉器堵住,甚至连人的生殖器都要用特制的玉罩盒加以保护。

在这样周详而严密的防护下,他们坚信,即使是在令人畏惧的地下世界,依然可以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

而这种玉能使人不朽的理念,逐渐地便赋予玉器驱灾避邪的内涵,它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玉器不仅是王权的象征,还成了君子人格化的代表。

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说:五德是指人呢,还是指的这块玉啊,已经分不清了,这个民族一个特质的东西就是人玉不分。

正是在这种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君子佩玉之风大为盛行。

上层贵族和士大夫纷纷佩戴各种形状的玉佩,他们在美玉的映衬下,享受着身为君子的荣耀。

当后人反思古代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时,他们会发现,在古代玉器众多的内涵中,关于君子佩玉的思想无疑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周代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人们在身上佩挂玉器的风尚一直兴盛不衰。

追溯它的原委,其实正是儒家学说对君子佩玉的推崇所带来的影响。

研究员卢兆荫认为,如果没有儒家赋予玉的许多美德,在中国可能玉也会像其他民族一样作为装饰品,到后来慢慢有别的更好的装饰品后就不用玉了,就是因为儒家赋予玉许多美德,所以它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装饰品以外,它还能够延续下来。

在佩玉之风盛行的汉代,古人出人意料地赋予了玉器另一种特殊的功能。

今天,在玉器商店里,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喜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

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避邪的理念非常奇特,而它的渊源,则是来自于汉代先人一种独特的玉器风尚。

汉代的人们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天然的玉石凝结了天地的精华,人死后,只要把玉器覆盖在尸体的表面,便可以保佑尸身不朽,灵魂升天。

在这样的信仰下,汉代玉衣应运而生。

人们用人体做模型,把上千块玉片连缀起来,做成玉制的衣服套在死者的身上。在玉器如此贵重的年代,制作这样的玉衣无疑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它要耗费大量的玉料和大量的人力。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精致的“玉含”,在手中放上精致的“玉握”,人的五官也用专门的玉器堵住,甚至连人的生殖器都要用特制的玉罩盒加以保护。

在这样周详而严密的防护下,他们坚信,即使是在令人畏惧的地下世界,依然可以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

而这种玉能使人不朽的理念,逐渐地便赋予玉器驱灾避邪的内涵,它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古代玉器文明以连绵不绝的姿态在中国发祥了近万年的时间,而在西方的任何一个民族中,竟然找不到可以与之相比照的对象。

研究员卢兆荫认为,这不同于其他的古代文明的国家,像埃及、巴比伦、印度是没有的。

对于玉料矿藏而言,中国只是众多出产国中的一个,在中美洲和新西兰,它们也同样有着悠远的制玉传统。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延续时间将近4000年,在它的鼎盛期,玉器文明一度非常发达,玛雅文明中的玉面具,相比较于中国同时期的古代玉器,无论是造型能力还是制作工艺都毫不逊色。

遗憾的是,随着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的制玉传统也随之中断了。

新西兰的毛利族人,同样有着久远的制玉历史,但奇怪的是,它的玉器制品似乎始终停留在装饰品的层面上,对于玉器文明而言,它的内涵显得太过单薄了。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古老中国的玉器文明不仅从未间断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却愈显丰富和厚重。

李博生认为,玉作为我们民族来讲,被视为大地的舍利,佛教的一座庙得到一个佛指舍利,庙就有了核了,这个庙就站住了,就开始受香火了,因为它有那个舍利,玉,应该视同为大地的舍利,那是石头里面的精品,那是大地的骨架的精品。

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学者试图做出解释,但最终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这种文化现象似乎也只能定格成一个无从考究的历史悬案了。

追溯并思索这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过,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会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责任编辑:博古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