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玉器文化(二):制玉技艺

2009-07-11 13:29
来源:镇平一心玉器 作者:佚名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而玉器文化,也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明。

5000年前的人类还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年代,古代先人以磨制石器的方式制作生产工具,但就在这样一个原始石器时期的年代里,复杂而精美的玉器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在现在的专家看来,即使用现代工艺来制作这样的玉器,也是相当困难的。

人们自然顿生困惑:那些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古代玉器,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玉石是一种硬度极高的天然矿物,用今天的铁质刀具也很难在上面留下划痕,而现在发现的古人玉琮的外壁,却刻满了神秘的兽面纹饰……

古人的玉琮造型复杂,上面的纹路细如发丝,不仅如此,玉琮的中心还被掏出了一个圆润而匀称的圆孔,外面则是对称的方形结构。

难道,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远古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一种并不为后人所知的复杂工艺吗?

在今天的制玉工艺上,已经很难看到传统工艺的影子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古代制玉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手工工艺完全被一种全新的现代工艺所取代,今天的制玉工具用电能作动力,磨制的钻头采用特别定制的金刚钻,金刚钻的硬度远远超过了天然玉石,在电动工具的带动下,可以轻易的把玉石切割出各种形状。

一块已经基本琢制完成的古代玉璧,出土时上面残留了大量的沙石,这些看似普通的砂石的出现,揭示了古代制玉工艺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年,考古人员细心的把这些砂石保留在了玉璧的表面,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出土照片。

从最直接的方式去理解古代的制玉工艺,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那就是找到比玉石硬度更高的物质,只有这样,玉器的制作才有可能。

经过检测,这些砂石的矿物学成分是花岗岩,而其中石英石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石英石是一种高硬度的矿物,它的硬度可以达到7度,而通常,玉石的硬度不会超过6.5度,它使玉器的磨制有了可能。

那么,这种高硬度的沙粒,古人是如何找到的呢?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告诉我们说,沙子都是这种玛瑙啊等等粉碎了,或者是燧石粉碎,所以中国任何地方的沙子,硬度基本都在7度左右,因为很多石头长时间就变成土了,它变不成沙子了,沙子永远是沙子,不论经过几千万年也是沙子,这种沙子由于硬度都比较够,所以人只要到河边把沙子拿来后,把比较轻的淘掉,选纯度、硬度、颗粒大小一样的沙子,就可以做解玉沙了。

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沙粒,竟然是大自然的杰作,在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风化淘洗作用下,最坚硬的沙粒被保留了下来,它们是天然岩石中最坚硬的部分,而古人则凭借他们的智慧,找到了最有效的一种天然媒介。

毫无疑问,用这些高硬度的砂石可以轻易的在玉器表面留下划痕。但令人费解的是,像玉琮这样工艺高度复杂的器物,仅仅依靠简单的手工刻划,无论如何是难以完成的。

与“良渚文化”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有着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的采用立体的圆雕手法,有的是镂空的透雕。可以想见,这些玉器的制作需要历经不同的加工工序,从最初的玉料切割,到器型的简单加工,直至刻划纹饰,钻孔打磨,工艺严格而复杂,可是,这些融合了各种高难度工艺的玉器,又是在什么工具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的呢?

这些玉器的年代同样横跨了将近5000多年的历史,它们就出土在和玉琮相同文化区域的墓葬群中,看上去这些玉器造型奇特,似乎并不是古代玉器中常见的器型,有的被切出两道深深的沟槽,有的只是一个光滑的圆柱体。

考古学家经过仔细鉴定,发现这些玉器其实是古人琢制玉料时遗留下来的一些半成品,而有的则是废弃的边角料。正是在这些造型不太规则的玉料上,令人惊喜地保留下了当年制玉工艺的不同环节。

古代玉器的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带有制作痕迹的古代玉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古代制玉工艺的大致面貌。

一件大致成型的玉钺,距今年代大约5000年,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

距今5000年的这个时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古代玉器达到辉煌的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古代玉器,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珍品。

在这件玉钺的表面,残留着一些奇特的弧形切痕,专家推测,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当年一种线切割工艺的痕迹,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专家称之为“解玉”,所谓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

在今天,由于有了各种型号的机械装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在古代,这种切割工艺是如何完成呢?

专家于明认为,是线切割,这个线切割是什么线,我估计呢是兽皮,因为打了兽以后,他把兽皮拿下来割成小细条,然后卷成绳子状,因为它本身有坚硬程度,然后他加上解玉沙,在一块石头上反复这么拉。经过有的考古学家实验,一块10公分左右的玉料经过兽皮加解玉沙这么拉,在几十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拉开一面。

据推测,新石器时期,古人也有可能用木片、竹片等片状物代替皮条来解玉。

于明认为,是用木片、石片或者是竹片,而没有其它的工具,我们说,他不可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做出一种很硬的东西,因为自然界不存在这种东西。

像一件出土于山东的玉料,上面遗留了两道直线切痕,或许就是用硬质的片状物加解玉砂切割的。

在当年出土的玉器上,大多有一个圆孔。这些圆孔有的是出于器物造型的需要,有的则是为了系挂佩戴。这些穿孔有的细如针眼,有的宽达四五厘米,这些圆润的孔洞,古人又是如何穿凿的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