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玉器文化(二):制玉技艺(2)

2009-07-11 13:29
来源:镇平一心玉器 作者:佚名
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钻头出土在江苏省的丹徒县,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专家经过实验,将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便可以在玉料上打钻出孔洞。 像新石

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钻头出土在江苏省的丹徒县,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专家经过实验,将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便可以在玉料上打钻出孔洞。

像新石器时期玉器上的穿孔,或许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

专家于明介绍说:这个打孔呢,现在的研究一般都是这样的,一个桯子,一个杆,然后头上有解玉沙,通过某种转动,有可能是拉杆的这种转动,也有可能手搓着转动,可能还有其他的转动方式,然后把桯子转动先把孔打出来。

但是,在同一时期出土的玉器中,有些钻孔的直径宽达5厘米,这么大的钻孔显然不可能用同样的钻头钻制,古人会有什么独特的工艺呢?

一块出土于山东的玉料解答了后人的困惑。这是一件古人经过打钻的玉料半成品,中间是孔芯,边上有着明显的钻痕。

于明认为,现在可以肯定的说,大部分都是通过空心钻打出来的,所以它打的非常规范。

据推测,当年的管钻或许就是用天然的竹子做成的,考古发现中还出土了当年用管钻钻孔留下的孔芯,古人用管钻钻孔时,由于当年的工具简陋而难以准确定位,在不少的玉器上还留下了错位的痕迹。

钻孔技术和线切割工艺的综合运用,使古代玉器的透雕工艺有了可能。

在新时期时期的玉器上,最让后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艺极为繁复的神秘纹饰,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这些精美而细密的线条,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艺。

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的研究人员试图破解这个疑问,但是却出现了分歧。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纹饰虽然精美而且复杂,但是除了手工制作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合理的猜想。

在江苏的一个古遗址上,出土了200多件尖状石器,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过玉石,而且有着锋利的尖头和弧形的薄刃,专家认为,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来雕刻玉器纹饰的工具。

还有的专家有着更大胆的猜想,他们认为是用鲨鱼的牙齿雕刻的。

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张尉介绍说:在良渚的一些墓葬里,发现了古代的一些鲨鱼的牙齿,由于鲨鱼牙齿非常坚硬,有些人就认为说,可能一些微雕的图案是用鲨鱼牙齿来刻划的。

持这些观点的专家们认为,不论是用尖状石器还是鲨鱼牙齿,它们虽然简陋,但在有着丰富经验的玉工手中,雕刻那些复杂的纹饰似乎也是可能的。

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神秘的纹饰用纯手工方法雕刻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当时,应该已经出现了制作玉器最关键的工具——原始的砣机。

专家所说的砣机,是中国古代制玉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种工具,它的出现,带来了古代制玉工艺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一直到解放初期,古老的砣机仍在使用。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永魁介绍说:砣实际上就是工具,就是各种圆形的工具,砣有金属的,有不是金属的,你像石头也可以做砣,这个木头也可以做砣,皮子也可以做砣。

在传统制玉工艺中,砣机是最重要的一种工具。

由于砣具是圆形的片状物,旋转起来之后,可以提供均匀而有规则的摩擦力,通过砣机的连续转动,熟练的玉工再调整玉料的不同位置,便可以随心所欲的雕刻出各种形制的玉器,如果没有砣机的出现,仅仅凭借手工的雕刻,制作那些鬼斧神工的珍品是难以想象的。

专家赵永魁介绍说:因为你用手拿着工具搓,只能搓直线搓大曲线,你搓不了细纹样,我们看到有一些古代的纹饰,有的曲线非常漂亮,非常规矩,那只有拿砣这个工具做得出来。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还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1987年,在浙江“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玉杆纺轮。

这件原始纺轮的玉器模型记录了当年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但是,玉器专家却从中看到了另一种含义——这件玉纺轮造型酷似后世的砣机,专家认为,如果让这样的玉纺轮转动起来,用它磨制玉器是完全可能的,而另一方面,它还证明了既然在当年有高度发达的纺织技术,说明制作转动的工具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专家们对史前玉器是否应用了原始砣机还存在分歧,但当他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商代玉器上时,他们的结论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专家们相信,制作如此众多的精美玉器,没有砣机的参与,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完成的。

专家们断定,这些玉器已经远远超过了纯手工雕刻的极限。这一时期,一定出现了工艺上非常完备的砣机,而商代发达的青铜工艺无疑给砣机等相关工具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专家赵永魁认为,像商代的一个玉簋,这个东西是一个划时代的问题,10公分大小做起来很难,要把它做规矩了、做圆了,要复杂的多,所以我们说,在商代的玉簋是一个分水岭。

专家推测,像殷墟出土的小玉人和动物形玉器,应该都是用砣机制作完成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砣机显示了它作为工具的巨大能量,除了大型玉料的切割和钻孔之外,几乎所有的琢制工艺都可以用砣机来完成。

但遗憾的是,在所有商代的考古发掘中,始终没有找到任何一件制作玉器的砣具,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志达认为,因为当时青铜是比较贵重的金属,它坏了以后就被熔化,熔化做新的去,所以我们在发掘的时候,很少发现破的青铜器,很少发现青铜工具,它就重新回炉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