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籍的记载中,汉代的皇帝和贵族死后要穿上一种特殊的衣服“玉匣”,可以凝聚身体的精气,使灵魂附着在不朽的躯体上,来世便可得到永生。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绍说:当时人们的理念是,人死后是有灵魂的,灵魂也要随着人死后进入墓地里,他们希望人死后仍然能够享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待遇,那么怎么办呢,他们就把这种玉器葬在他们的墓里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汉代以后这2000多年来,人们知道有玉衣有玉匣,但究竟是什么形状并不知道。
1968年,一支军方的工程队正在一座小山峰上开凿隧道,这是一座由岩石构筑的石山,施工条件异常困难。一天下午,在一阵爆破声后,工程队员意外地在隧道里发现了一个幽深的山洞,这是一座开凿在山崖里的豪华墓葬,它的主人是汉代的诸侯王刘胜,就是在这座墓葬中,考古学家第一次看到了历经2000多年时光的“金缕玉衣”,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玉匣”。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我们慢慢清理上面的堆积以后,就发现了一套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2000多年来不知道玉衣究竟什么形状,《史记》《汉书》里,包括后人作的注,都不知道这个玉衣真正的形状是什么样的,金缕玉衣原来跟人的形状是一样的。
制作玉衣的过程非常复杂,先要按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玉片,经过工艺复杂的十多道工序,然后再用金线把玉片连接起来,做成一件完整的玉衣。
考古人员统计出刘胜的玉衣用了2498块玉片,大约1100克金丝。
据推算,制作这样一件玉衣,要花费一个玉工10余年的工夫,它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全部财产。
卢兆荫研究员分析说:制造玉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作过程,根据我们看,可能先有一个人体模型,在人体模型上面画格,大大小小的方格,根据这些不同模型的方格编号,然后再做玉衣片,做完了以后再把它串在一起。
当年,考古学家整理修复玉衣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由于玉衣是下葬的时候再给死者穿上的,通常要把一件玉衣按不同的部位分成几大片,然后覆盖在死者身上,再用金线穿连起来,由于下葬时很匆忙,居然发生了错位的现象。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玉衣的前后片是分开的,因为他死了以后,玉又是硬的,不能像穿衣服这样穿,前片做成肚子的形状,后面做成臀部的形状,前片和后片是分开的,放了后片,再放前片,出土时非常奇怪,它前后片放倒了。出土的时候臀部玉片在前面,肚子玉片在后面,我们后来运回北京来修整的,把它恢复过来了。
在刘胜墓的发掘过程中,在相距200米远的地方,刘胜夫人窦绾的墓葬也被发现了,又是一次惊人的发现:在窦绾墓中竟然也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玉衣。
细看起来,窦绾的玉衣除了尺寸略小之外,它的形状和组装方式也与刘胜的玉衣有很大不同。
这件造型独特的玉衣填补了古代葬玉的一个空白,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女性玉衣。
虽然玉衣寄托了汉代先人最美好的愿望,但遗憾的是,它并不能让尸体走向不朽,考古学家在玉衣里发现了枣红色的骨渣和散落的牙齿,古人赋予玉衣的神秘力量终究也还是无法阻隔生命的终结。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他们认为,人死后依然可以享有生前的生活,因此,在汉代的墓葬中,他们把自己生前的用具悉数搬到了死后的居所里,他们甚至还在墓中修建起浴室和厕所。
也正是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让崇尚玉器的汉代先人把葬玉制度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白荣金先生从事文物考古修复工作40多年,他力求使每一件文物都恢复到最初的模样,他试图复原一套散乱的玉片,这套玉片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市的一个周代诸侯王墓葬中,它的年代比汉代玉衣早,出土的时候,它们散落在死者的头部位置。
专家推测,它应该是汉代玉衣的前身,是一种联缀起来覆盖在死者面部的玉面罩。
复员后的玉面罩酷似一张人脸,精心琢制的玉片覆盖住人的额头、眉毛、双眼、鼻子、嘴巴和耳朵。
每一块玉片都穿有孔洞,它应该是用来缝制在一件丝织物上的,由于年代久远,丝织物腐烂后就剩下了这些散落的玉片。
作为玉衣的前身,玉面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成为一种流行的丧葬习俗。在不同考古现场出土了形制大致相同的玉面罩,虽然玉片的造型被琢制成不同的形状,但它的用途都是覆盖在死者的面部,以祈求尸身不朽,而直到汉代,在一些无法陪葬玉衣的贵族墓葬中,还有用玉面罩来替代的。
当考古学家把不同时期出土的葬玉综合比较之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其实,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特殊的玉葬俗。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遗址,考古学家把这里认定为中国玉器最早的文化遗存,正是在这里,专家发现了出土年代最早的葬玉。
一件圆弧形的玉玦,嵌在死者的眼中,这个发现出人意外,专家断定,在死者面部放置玉片的习俗或许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