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玉器文化(六):玉衣不朽(2)

2009-07-11 14:30
来源:镇平一心玉器 作者:佚名
古人认为,玉器是大自然馈赠的宝物,它凝结了天地的精华,把玉片覆盖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便可以追求死后的尸身不朽。 在文献的记载中,古人甚至说要

古人认为,玉器是大自然馈赠的宝物,它凝结了天地的精华,把玉片覆盖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便可以追求死后的尸身不朽。

在文献的记载中,古人甚至说要将玉片像鱼鳞一样遍布人的全身,这样,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在玉器的保护下走向永生。

这种说法或许正是汉代先人制作玉衣的初衷,也正是基于这种追求不朽的祈愿,汉代玉衣盛行一时。

在满城汉墓出土玉衣之后,在历年的考古发现中,汉代玉衣相继出土: 1973年,河北定县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套用丝线穿联的玉衣。1994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了两套金缕玉衣。

在当年,随葬玉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没有朝廷的许可,即使地位很高的官员,也无法享用这个特权。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有一个宦官的父亲穿了玉衣殉葬,被人家告发了,结果墓都被挖出来,尸就得重新斩首,那是坚决不允许的。

古代葬玉的习俗发展到汉代,演变成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当时,在中央甚至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统一负责玉衣等丧葬物品的制作。

随着玉文化的兴盛和生死观念的变化,各种除了玉衣之外的葬玉形式成为了一种盛行的风气。

有一套小玉器,有个专门的称谓“九窍塞”。

古人认为,人体有九个部位可以与天地的精华交融,人死后,为了防止体内的精气外溢,便需要用九种玉器堵住这些出口,这就是九窍塞的来历。

在河北满城刘胜墓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九窍塞,包括成对的眼塞、耳塞、鼻塞,另外还有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罩盒,一共是9件。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就是有洞的地方必须用玉,不是盖起来就是塞住了,当然这个都是传说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汉代人确实有一个观念,说玉能保护尸体不朽。

在九窍塞中,最特别的是生殖器罩盒。

专家推测,它的形制来源于古代的一种神器——玉琮。古人认为,内圆外方的玉琮可以沟通天地的神灵,给人们带来福祉。但奇怪的是,到汉代,文献中再也没有任何关于玉琮的记载。有学者推测,汉代之后,玉琮可能演变成了其他的形制,而生殖器罩盒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刘胜墓里盖生殖器的罩,就是用前代遗留下来的玉琮改制的,它把玉琮四个方形的角给磨圆,但还能看出来有痕迹,上面加一个玉片做盖,把它连上一个盖,这样子就变成个盒子了,可见它利用玉琮来做生殖器的盖。

在刘胜夫人窦绾的墓葬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九窍塞。而窦绾的生殖器塞则被做成了另一种古代玉礼器——玉圭的形状。

尖头长条形的玉圭被认为象征着春天万物的萌发,窦绾的生殖器塞做成这种形制是否带有女性的象征,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后人已经不得而知了。

在刘胜墓中,还出土了一套放在死者手中的玉器,这是另一种由来已久的葬玉习俗,古人将这种玉器称为“玉握”。

玉握在汉代之前形制单一,通常是一种圆柱型,而发展到东汉,玉握则固定成了一种玉猪的形状。

猪在古代是财富的象征,死者手中放置一对猪型的玉握,或许是为了死后依然能保有生前的财富。

另一种放在死者口中叫“口含”的葬玉,在汉代也非常盛行。

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在死者口中放上粮食、贝壳、玉石等物品,祈求死者在死后的世界里依然能像生前一样享用美食和宝物,这是早期的葬俗。

到商代,无法用玉器陪葬的普通平民,便把象征财富的贝壳含在口中,祈求死后能够拥有财富。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志达介绍说:比如说一般的小墓里面,我们说的自由民的墓里,口里面经常含一个贝,有的是脚下面放两个贝。

战国时期,玉做的口含大量出现,在曾侯乙墓葬中,出土了20多件口含,他们被雕成各种动物造型,最特别的是这些口含每件只有蚕豆般大小。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像西汉初期的口含,形状就很多,但是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蝉,就是知了。

在古人的世界里,蝉虫喝雨露为生,天性高洁,同时蝉是从硬壳中蜕变复生的,而这正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后复生的愿望。

放在死者口中的玉蝉琢制的极其精美,突起的眼睛,背部的翅膀都被刻画的简洁凝练而又栩栩如生。

玉蝉一般长6厘米,宽3厘米,它的大小正好可以覆盖在死者的舌面上。

在古代葬玉中,还流行一种玉枕头。

有的玉枕用一块完整的玉石雕制而成,有的则镶嵌在其它的材质上。刘胜墓出土的一个镶玉铜枕,工艺极为复杂,枕头两端用两个高昂的龙头做装饰,四周镶嵌镂空的玉片。出土时,玉枕就放在玉衣的头部下方,玉枕的中间是空心的,里面还放着花椒,可能是用于散香驱邪的。

这件玉枕不仅反映了当时独特的葬玉制度,而且也是汉代高超工艺的代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