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南越王墓,走进岭南王国(一)(3)

2009-07-14 09:59
来源:百度空间 作者:佚名
考古人员收集了象岗古墓玉衣下墓主遗骸的残片,送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医院等单位进行医学测定,得到了墓主人的年龄。 考古专家麦英豪介绍说

考古人员收集了象岗古墓玉衣下墓主遗骸的残片,送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医院等单位进行医学测定,得到了墓主人的年龄。

考古专家麦英豪介绍说:根据牙齿的磨损、结构、天灵盖的缝没有完全磨合,年龄大概是30到45岁。

这个年龄同史料记载的南越文帝赵胡的年龄相符。

假设赵昧是赵佗的儿子、赵胡的父亲,结合医学鉴定墓主的年龄,生于南越文帝末年的赵昧以40岁计算倒推过来,赵昧出生时,赵佗已经是86岁,显然赵昧不可能是赵佗的儿子,只能是他的孙子,也就是《史记》里记载的赵胡。专家们推断,赵昧同赵胡应该是同一个人,赵昧很有可能是赵胡的越族名字。

通过考古发掘、史料查证和现代医学实验,象岗南越国墓的主人终于大白天下了,他就是赵佗的孙子、南越国的第二代国君、南越文帝赵胡。

象岗,一个在人们的视线中早已习以为常的小土山,它的杂土乱石下,居然藏匿着一个2000多年前的帝王身躯。

今天,象岗山这里已经是一个博物馆了,从博物馆顶部的人行道,可以径直行走到深藏在山腹中2000多年的大墓中……

从墓葬剖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墓道、存放乐器及各种陪葬物的耳室、墓主人的主室、陪葬夫人的侧室,和如同库房的后藏室。

这座墓葬的设计是按照主人生前前堂后寝的布局设计的,全部用石头作建筑材料,在岭南,这是唯一发现的一座南越国时代的石头大墓。

在广州市西郊的莲花山,有一处古老的采石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象岗南越国墓的发掘,无意间使得人们知道,莲花山巨大的石块曾经用来修建赵胡的大墓。

尘封象岗山未曾被盗掘的南越王墓,为人们打开了一条回到古老岭南王国的时光隧道:

考古专家复原的丝镂玉衣,是岭南考古发掘中唯一出土的一件。

铭文错金虎节,国王调兵的凭证,上写“王命车徒”4字。

承盘高足杯,南越王盛露水的器具,那时认为用露水服食玉屑就能够长生不老。

一只战国时期的楚鼎,由楚地辗转流入到南越国。

南越王墓发掘出土的饮食器、酒水器、乐器、工具和兵器就有2000多件,南越王在地下似乎仍然在号令天下。

鼎里还有禾花雀的残骸,显然这位南越王喜食禾花雀。禾花雀是候鸟,每年从北方飞到闽粤沿海过冬。

南越王生前食用的五色药石。

盒形陶响器,里面放有砂砾,摇动时发出悦耳的响声,它最早出现在秦国。

铎是单个的,据说是大军行进时,用来击节奏的器物。

大墓里陶器的数量最多。

铃形铜挂钩,铜钩悬挂食物,上面盛水可防虫蚁。铜鼓是越人最独特的乐器。

在陵墓的侧室,殉葬着7个女人,都是墓主人的夫人和侍从,通过考古鉴定,她们的年龄最大40岁左右,其余6人年龄都在20、30岁上下。

出土的一些铜镜,曾经照亮过她们年轻鲜活的容颜!

由象岗南越王文帝墓推想南越王国开国帝王赵佗的墓葬,必定深藏着南越国众多的财宝和秘密,可是,赵佗墓究竟在哪里呢?

新中国成立后,赵佗的陵墓被广东考古界作为重点考古发掘对象。考古工作者根据南越王国依照的是汉朝的礼仪和制度,判断赵佗墓和汉朝皇帝墓葬一样,应该在远离都城百里外的山峦深处,可是,经过10多年的发掘,在广州市郊外30多个地点,发掘出南越国时期的墓葬200多座,但赵佗的墓葬却始终不见踪影,象岗山赵胡墓的发掘,有没有可能帮助人们找到赵佗的墓呢?

按照汉代帝陵的礼制,南越国赵佗的墓葬和赵胡的墓葬应该距离很近,离埋葬赵胡的象岗山最近的是越秀山,西汉时坐落在番禺城郊外的西北处。

越秀山在2000年前的赵佗眼里,想来仍然是怡人的,越秀山曾经是赵佗的一处重要活动场所,赵佗曾和汉朝派来的使者陆贾一起在山上漫步游览。

考古人员推测,越秀山极有可能藏有赵佗的陵墓。

考古专家英豪认为,赵佗墓很可能离赵昧墓不远,赵昧墓的象岗山其实属于越秀山最西边的一个小山岗,整个越秀山的最高处是中山纪念碑,爷爷在这里,孙子在这里,符合秦汉时代埋葬的风俗习惯。

关中白鹿原上霸河边的汉文帝陵,也是凿山为藏,由此专家参照西汉帝陵,对岭南这个开国帝王陵墓的具体方位作了大胆推测:赵佗墓就该在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下。

赵佗,这位真正领略过秦皇汉祖的一代帝王,是不是在那里聆听珠江千年的涛响、眺望阡陌纵横的田园呢?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