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南越王墓,走进岭南王国(五)(2)

2009-07-14 10:48
来源:百度空间 作者:佚名
逾过五岭的桂阳郡,就如一把尖刀插入南越国,时刻威胁着南越国的安危,这里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另一幅被专家命名为“驻军图”的地图显示,汉

逾过五岭的桂阳郡,就如一把尖刀插入南越国,时刻威胁着南越国的安危,这里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另一幅被专家命名为“驻军图”的地图显示,汉军预备队和加强部队都设在桂阳郡的九疑山一带,这里距离南越国的北界、连江上游的阳山关不足百里,因此,桂阳郡的九疑山被描绘的非常细致,用9个柱形符号表示九疑山的9座山峰。

墓室里还出土了帛画,上面的墓主人在兵士簇拥下正登上一个高台,台下是兵士组成的受阅方队,中间是鸣金击鼓的军乐场面,这幅被历史学者命名为“凯旋归来图”的帛画,被认为描绘的正是长沙国的军队同南越国作战归来的景象。

西汉政府军和长沙国的地方部队,陈兵南越国的北部边界,而且占据了五岭山脉以南、连江上游的有利地优势,这让南越国的缔造者赵佗一直深感不安。

霍印章教授介绍说:这个状态对汉军进入岭南非常有利,所以在赵佗与长沙国的关山对峙结束时,赵佗一再向汉文帝提出改变这种状态,要以五岭为界,不要犬牙交错,汉文帝回答他说,高皇帝划定的界线我无权改变。为什么汉文帝不肯让步的,就知道有朝一日要进军岭南。

而在五岭以北广袤的西汉帝国疆土,也终于迎来了自汉高祖刘邦创业以来,最为壮观的文景盛世时代。

经过文景两代40多年的努力,西汉王朝已经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国家积累了充实的财富。《汉书》记述:京师的钱财累积至万万,以至钱贯损坏而清点不清;国家粮仓的存粮年年堆积,至于溢满而堆积在户外腐烂。

但是,在文景盛世中,也掩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汉文帝最信任的政治家贾谊,写了一篇分析当时西汉王朝面临危机的谏书《治安策》,当贾谊把这篇谏书上奏给汉文帝时,他痛哭流涕了,贾谊提出西汉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匈奴的威胁,他比喻西汉和匈奴的关系就像头脑倒置,国家外患可危。

而当时西汉王朝内部同样充满着危机,汉初开国皇帝刘邦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势力已非常强大,时刻威胁中央政权,贾谊在上书中建议汉文帝分化瓦解这些力量。

旨在推翻中央政权的这次暴乱被平定后,汉景帝乘削弱诸侯国的机会,把南越国的邻国长沙国的两个边郡——武陵郡和桂阳郡都收归中央,这意味着南越国已经直接面对着汉中央的压力,面临战争的危机了。

经过长达7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人口已经从开国初年的1700多万增加到了3700多万,国力已十分强大,可新上任的汉武帝和100多年前的秦始皇一样,依然面临着困扰已久的边疆问题:南越和匈奴。

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西南,有一个人工开凿的湖泊昆明池,这正是新即位的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开凿而成的,汉武帝深知,距离长安2000多公里之遥的岭南山高水深,而盘踞在那里的就是赵佗南越国精良的水军,要想收服这块秦朝时就已开辟的疆土,就必须有一支强悍的水军。

公元前137年,一个在秦末战乱中割据立国、敢于挑战中原最为强悍的西汉王朝的赵佗,在南越国经营63年后去世了。

赵佗丢下了两份遗产:一个是天下的人们谁也不知去处的神秘墓葬,一个是天下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南越江山。

岭南的大片土地,也吸引着南越国的邻国闽越国。在福建五夷山区一个叫高胡坪的地方,考古人员发掘出一个面积约有10000平方米的古代大型建筑群,这正是闽越国的古城遗址。

当时闽越王国乘赵佗去世,乘机进攻南越国,南越国向汉中央发出出兵救援的请求,一个叫唐蒙的汉军首领率兵救急而来。

这对正在筹划平定南越国的汉武帝来说,是个十分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因为汉武帝知道南越国在岭南部署了严密的防线,如果取得了当时夜郎国所在的西南夷,也就是今天的云贵高原一带,就等于打开了南越国的后门。

汉武帝还得知,夜郎国有10万精兵,他有了一个平定南越国的作战构想:就是绕过南越国在岭南设置的军事防线,首先占据西南夷的夜郎国,然后再借助夜郎国的10万精兵,从西江上游顺江而下,直取南越国。

1997年,贵州省的考古专家对地处黔西北的赫章可乐汉墓进行了发掘,神秘的夜郎国显露出不为人知的一幕,墓葬令考古人员吃惊,说明当时这里的人口已相当稠密。一个夜郎国的武士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或许这样的兵士,正是汉武帝要借的夜郎国精兵,如今这个夜郎国的士兵早已尸骨无存,但身体覆压地面留下的轮廓还可以辨认,兵器还覆盖在上面。

就在长安的汉武帝时时刻刻在想着梦圆海天、收归岭南时,善于骑射的匈奴人已经危及到帝国的存亡。

原中国秦汉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传玺介绍说:烽火通于甘泉长安,30里一个烽火台,一个接着一个报警,一直报到长安北边的甘泉宫、报到长安,皇帝都看到了,这个烽火,天天吃紧。

公元前121年夏,西汉骑兵长驱2000余里,在今天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大败匈奴人,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第一次纳入汉帝国版图。之后,立国82年的西汉帝国的国防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匈奴和当时的羌族人联手压迫西汉的通道被彻底斩断了。

河西走廊是当时沟通中原王朝和西域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的兰新铁路、312国道和当年的汉长城,依然相伴西去。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 匈奴从此盛而转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嫣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是匈奴人在河西唯一留下的一首民歌。

霍印章教授介绍说:只有先解决匈奴,而后才能进兵岭南,而这个夙愿,汉武帝终于实现了,打败了匈奴,解决了北方边患,他立即开始兴兵岭南。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