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邙山陵墓之多历来为史家公认。这里处于孟津腹地,地势开阔,土层深厚,北临黄河,南眺伊阙,而且紧邻古都洛阳。灿若繁星的北邙古墓群,成为千年帝都一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一道古朴厚重的人文景观。
邙山陵墓群,因其90%以上地域处在孟津境内,按其历史地理渊源,又称孟津古墓群或北邙古墓冢。邙山陵墓群,东起偃师首阳山,西至洛阳飞机场,南临洛阳市郊,北靠黄河南岸。其地下古墓冢主要分布于孟津平乐、送庄、朝阳、白鹤四个乡镇,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两百平方公里范围内。
据考证,北邙既有汉光武帝刘秀、北魏孝文帝等十几位皇帝的陵墓,还有苏秦、班超数千位将相的墓,也有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的墓,甚至还有从丝绸之路过来的“外国人”的墓。
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人为破坏,邙山古墓群数量日渐减少,现存古墓冢约235座。其中地表古墓冢最为密集处位于东汉皇陵区内,即平乐镇310国道和洛常公路两侧,现存古墓冢约一百六十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四十个左右。邙山陵墓群,既不是一处家族墓,也不是同一时代的墓葬,而是一处以东周、东汉、北魏、后唐四大帝王陵寝为主,几乎囊括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拥有不同人物层次的墓葬群。其中既有族茔体系,又有相对的朝代区别,且杂以唐朝墓葬,不同朝代的墓冢封土,又各具特色。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东西绵延一百多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愿意,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就这样,历代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多以邙山作为他们安身长眠的乐土,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于是在民间就有了“生于苏杭,死于北邙”之说。
“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的邙山冢头村,古墓群的中心,占地四十四亩,并搬迁、集中、复原了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陵墓二十二座。这些墓葬风格迥异,但却都是某一时期的典型,虽然经过发掘和搬迁,仍然是原物原样的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西汉打鬼图壁画墓”“东汉车骑图壁画墓”等墓穴中的瑰丽壁画更是堪称国宝。
博物馆的大殿是一座仿汉代的宫殿式建筑,左右两侧立有汉白玉天禄、辟邪(为镇墓兽,辟邪头上单角,天禄为双角,两者似狮,古人认为狮虎凶猛,可除凶祟,所以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神道。造型上,辟邪比较细长。)一对。
说到古墓,就要首先从“死”字说起。死,作为自然界万物一种物理终结,是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解释、无法超越的问题。这个令人恐惧、焦虑的现实问题,对于史前时期的人类来说,自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迷。他们惧怕死亡的降临,而当死亡真正来临,这又成为了部族中的大事,人们会聚集起来,并举行活动以告别死者,就这样漫漫形成了一套具有神秘色彩、庄严而隆重的丧葬礼俗,于是有了另一个字“葬”。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出现,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其意是将死者的遗体掩埋在井字形的棺椁中,并在上面盖上草、土加以掩埋,于是就有“墓”。中国人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后埋入土中。埋棺之处叫做墓,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坟,也称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在中原地区,我们的先人最开始都是进行墓葬的,在西周时期才出现了坟,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无墓不“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