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迹之一。它的相关考古发现,为考古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早期定居生活方式。
上山遗址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面积2万多平方米,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80件陶器,大多数器形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等。浦江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
浙江浦江县负责看护遗址的渠南村村民周成远说,虽然“挖掘出来的宝贝”都存放到了浦江县博物馆,来现场“探秘”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
上山文化,为何如此吸引人?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们能否追寻万年前浙江先民的生活轨迹、生产方式和精神风貌?
猜测一:万年前先民是否“吃香喝辣”?
摊开浦江县“出产”的新年贺卡,可以看到一只古朴的“大口盆”,这是上山遗址中最为典型的出土文物。敞口无盖、口子的外延远远大于底部,是上山大口盆的“体态特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队领队蒋乐平说,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由于它的可塑性比石器大,尤其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那么,这种被学术界称为“敞口盆”的特殊形制,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遐想?
大口盆是“石煮法”的工具?用火将石头烧烫后,投入放置水或食物的大口盆,就可以用来烧水或流食。假如这一猜想成立,我们的先民早在万年前就已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大口盆是安放磨盘的盛器?将上山出土的石磨盘放入大口盆中,再拿块茎植物(如番薯等)在上面磨浆,流质淀粉直接收集在盆中,避免了浪费。上山先民早就有了“节约型社会”的设想?大口盆是没有盖子的“储存罐”。当时,地球上的气候刚开始从干冷向湿暖转化,还没有“防潮”的概念。
猜测二:上山遗址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
“大口盆”传递的另一个重大信息,是在它的残片———夹炭陶的表面,含有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也羼和了大量的稻壳、稻叶。
近年来,稻米的“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那么,作为长江下游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上山遗址是不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
蒋乐平介绍说,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宽度则比野生稻大,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存出现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这些地带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不仅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同时也证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猜测三:石磨盘上的斑点是“盘、棒组合”还是“盘、球组合”?
上山先民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个辅助证据,就是“满目沧桑”的石磨盘。
石磨盘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规则弧度:盘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细端详可以发现,盘面并不光滑,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认为,这些“斑点”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凿出来的。
将它们与稻壳联想在一起,一个有趣的猜想诞生了:先民将稻谷放在大磨盘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当磨具,脱粒工具产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盘面,更有利于增强脱壳取米的效果。最近,蒋乐平等人模拟的一次“现代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球)的组合,由此成为上山遗址的又一文化特征。但让人心怀好奇的是,“盘、棒组合”与“盘、球组合”哪个更接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