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上古时期,先人就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动物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物器具绘在服饰上,形成最初的刺绣图案。
1982年1月,中国南部的湖北省荆州市,考古工作者在马山镇发掘出一座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的战国楚墓。古墓中的发现简直让所有考古学者都欣喜若狂,这里不仅出土了后来闻名世界的越王勾践剑,还完整保存了35件迄今所见世界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丝织物。
这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传世最早的刺绣实物。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这一幅幅精美的织绣作品,看上去依然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图案中龙游凤舞,猛虎瑞兽,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当时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
龙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凤具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中国古代的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认为自己受命于天,驾临人世,统治众生,于是在服饰上大量使用传说中的神兽“龙”的形象 ,以示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帝王们自称为龙,按照龙凤的对应关系,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所以龙凤图案慢慢成为皇家服饰上专有的图案了。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织锦中最高贵的是“南京云锦”,因为云锦外观富丽华贵、色彩绚烂如云霞而得名。这种精美的织造技艺,从它诞生之初,似乎就注定它将成为皇家的宠儿。古代帝王们的服饰,大部分就是用这种光彩夺目的南京云锦缝制而成的。
龙作为皇家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中一直流传下来。清代这样规定,龙袍只限于皇帝、皇子只能穿龙褂,亲王郡王虽然也用龙纹,但是龙纹图案安排与皇帝的龙袍有着严格的区别,而亲王郡王以下的贝子等其它贵族则只能使用蟒纹,蟒外形酷似龙,但是比龙少一爪,一爪之差,身份迥异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美丽华贵的织绣品日益成为标志身份地位的某种象征。根据记载,唐代玄宗年间那位曾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人杨贵妃,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当时的宫廷中,仅仅为杨贵妃一人织造锦缎、刺绣衣裙的工人,就多达七百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这一点,从流传下来的唐代织绣品中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1981年,当考古人员打开陕西法门寺地宫的大门时,发现地面上堆积着无数的丝织品。而在一个白藤箱中发现的已经粘成一堆的丝绸服装,更让人们兴奋不已。虽然经过千年岁月的侵蚀,丝织品都已成为褐红色,但从隐约可见的图案和缜密的经纬纹路中,仍能看到中国古代丝绸的华贵与精美。
这是当时发现的“武后绣裙”,它的主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时还是高宗的皇后,而这腰绣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武则天的遗物。
久负盛名的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遥远的欧洲,给西方人带去了美丽、尊贵与荣耀。而中国丝绸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代。
织绣作为中国一门特有的工艺,在三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普及,“男耕女织”更是成为封建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织绣最终也由最初简单的实用目的,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尝试,一步步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在今天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内,除了收藏有那些备受瞩目的刺绣精品之外,也有这样一些不怎么起眼,但是却充满生活情趣的刺绣小品。荷包,香袋,钱袋,汗巾等等。这些小件绣品,多出自女性之手,当姑娘们为意中人绣制这些绣品时,自然会把情感寄寓其中,使他们成为传情寄意祝福吉祥的信物。
清朝时期,满清贵族与蒙古贵族世代和亲,所以蒙古族民间的习俗,在清宫中也有所反映。皇帝选定后妃定亲时,候选姑娘进宫站成一排,在皇太后的监护下由皇帝当面挑选,选中的当面把一个荷包系挂在姑娘的衣扣上,叫做“放小定”,此后经过少时休息,再出场的皇帝会递一把玉如意给被选中的姑娘,叫做“放大定”,姑娘接受了玉如意,就算是皇帝的人了。
在清代,出了大婚礼俗之外,这种制作精美的刺绣荷包经常被皇帝用作赏赐臣下,或者长辈赐给晚辈的礼物。逢年过节,荷包经常被用作“押岁”。在清代,江宁织造与苏州,杭州织造并称为三大织造。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朝廷提供服御织绣之用。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三大织造照样绣制。
由于织绣工作主要服务于宫廷,所以工匠们在织绣过程中很多独特的工艺,这些工艺可谓极尽奢华。在织锦刺绣中使用金线的织法叫做织金,在明清两代江宁官办织局生产的织金,金银线都是用真金和真银。制作金线的方法,是把金叶夹入乌金纸内,锤打成金箔,金叶要经过千百万次的锤打,工人靠手的感觉调换角度,凭练就的技巧使金叶慢慢伸展,经过默契的配合,金叶终于成为金箔,制好的金箔只有0.12微米厚,轻微的呼吸就可以吹走,再经过背光、切丝,就成为了可以织进云锦的圆金线和扁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