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织绣精品(3)

2009-07-27 15:16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清代织绣品,如果在织料的尾部织有某某织造真金库金的字牌,就说明所使用的金线材料获真价实,字牌的内容为通常为织造官员的名字,或织造这种贡品

清代织绣品,如果在织料的尾部织有某某织造真金库金的字牌,就说明所使用的金线材料获真价实,字牌的内容为通常为织造官员的名字,或织造这种贡品的机纺牌号,表示织造官员或织造机纺对督造的贡品或织造的产品质量负责。从这些传世的织金锦缎来看,由于金线材料考究,制作严谨,织物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岁月侵蚀,至今仍是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像所有艺术门类的起源一样,中国的织绣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当初它的起源,也许仅仅是披在身上的一袭布料,也许只是衣物上一些简单的花纹,然而历史终究掩饰不住它的光彩,经过上千年的衍变更迭,它最终一步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并造就出一个个新的杰出的艺术大师。

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绘画,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的风格。刺绣所用图案,也与绘画有了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日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到了宋朝时期,这种刺绣的绘画风格就更为突出了。

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尚宝司丞的上海进士顾名世告老归隐,开始建造一座私家园林颐养天年。就在开凿水池的时候,却意外挖出一块奇石,上有“露香池”三字,顾名世以此为自己的居所命名为 “露香园”,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合称为上海三大名园。顾氏建园历时十载,耗银两数万,院内奇花异草,闻名于外。但是让露香园最为出名的还是名垂后世的刺绣,因为出自顾家,所以也称顾绣。

韩希孟的作品,极力追求绘画效果,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所绣山水、人物无不活现逼真,花卉草虫,生气盎然。并且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韩希孟的作品也被称为"绣画"。书画家董其昌对韩希孟的绝技大为吃惊,惊叹:“此非人力也!”,遂称韩希孟为“针圣”。

这是韩绣传世之作中的代表作品《洗马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完全模仿绘画的笔法用针刺绣而成,雄健的白马以顾绣中最擅长的擞和针顺其肌肉的纹理绣成,逼真写实。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因为清代满人入关,满清皇族仿学汉人礼制,对品服规定极其详尽,乘与仪仗规模盛大,内室均配帘、垫、衣罩之类,无不用绣,使清代刺绣盛极,成为中国刺绣史上的一个最鼎盛时期。顾绣曾经一度风靡天下,甚至还出现用“顾绣”之名指代“刺绣”的盛况。受顾绣技法的影响,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粤绣、湘绣等、苏绣、蜀绣等,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四大名绣”。 直到清朝嘉庆年间,随着顾氏家族的没落,顾绣的手艺真谛并没有真正流传到民间,逐渐失传,所以真正的顾绣手艺我们也许只能从当年的遗作中寻找了,应该说,韩希孟造就了中国妇女的一个经典。中国历代的巧手女性,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智慧,把一种日常的手工活计穿引到了神奇瑰丽的艺术殿堂之上。这些曾经历史上一度辉煌过的绣品,浸润着中国古代女性的智慧与汗水。漫长的岁月丝毫没有磨损它们华美的光彩。但有谁知道,这些绣品背后的那些心灵手巧的女性,她们有过什么样的命运,又曾经承受着怎样的寂寞?在这每一件珍宝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而今,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精巧的手工刺绣多被机械所替代,我们也许很难造就象卢眉娘,韩希孟那样的刺绣大师了。那些昔日的巧手姑娘必备的女红用具,都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退出历史的舞台,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抛弃。眼前的这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织绣作品,如今只是作为文物收藏在博物馆中,在那个曾经久远的年代,它们曾经身价百倍,甚至曾经作为衡量女人贤能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们不由得又想起那个被奉为蚕神的美丽姑娘,那个曾经为人类先祖送去精美礼物的蚕神姑娘。我们又想起《山海经》中的描述,——在北方的荒野,在那高有百丈、并排着生长的光干无技的三株桑树的近旁,蚕神半跪着爬在一棵树干上,不分昼夜地在那里吐丝,人们于是把这片荒野叫做欧丝之野。

(责任编辑:多宝阁)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