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亦少,不若周代有长达五百字者。至秦统一六国,通行小篆,遂废。清乾隆嘉庆(1736——1820)后文字训诂之学渐兴,金文考证不断深入,成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习字者临习的重要字体一。如《散氏盘》、《毛公鼎》、《史颂敦》等铭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大篆
字体名。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钟鼎文
即“金文”。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爰书
秦代小篆的别称。宋代刘奉世称:“爰书者,盖赵高作《爱历》教学隶书时,狱吏书体盖用此《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故从俗呼为‘爰书’也。”
刻符
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
鸟虫书
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鎛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秦书八体,“四曰虫书”;新莽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幡,当作旛,书旛,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说明此类书体 多用于旗帜和符信,在汉印中也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
缪篆
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玉筯篆
亦称“玉箸篆”。篆书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齐已《谢曇城大师玉筋篆书》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后人论书,将用笔圆浑遒劲的其他字体亦称为“玉筋”。如明代王世贞评论颜真卿书:“《家庙》、 《茅山碑》正 书中玉筯笔者。”
玉著篆
即“玉筯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