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钩的起源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最早的是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发掘的,战国至秦汉是带钩最流行的时期。战国玉带钩造型变化较多,钩身多为窄长条形,侧视钩身弯曲呈“s”形;钩首雕螭首的最多,另有龙首、素首等等;尾部一般作方形和圆形;钩身下有一凸起的钉,形状以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为主。战国玉带钩表面多装饰勾云纹、谷纹、凸弦纹等等。两汉时期,带钩的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异形带钩。汉代玉带钩曲线优美,棱角分明,钩首除原有的螭首、龙首外,新出现了鸭头状等新式样。钩身素面较多,有纹饰的仍然以勾云纹、谷纹、菱形纹为主。此外还有用浅浮雕、高浮雕在钩峰处琢龙、螭、云头形象的,这类钩见于西汉早中期。
这件玉带钩是祖传下来的,分为六节,然后通体刻着花纹。长13.8厘米,最宽处为2厘米。共有六节,中间四节表面装饰有回纹,头尾两节均为龙头状,六节之间由一根铁芯穿成一个带钩。整件器物玉色莹润,保存完好。
这是一个西汉白玉多节玉带钩,目前在我们国家非常稀少,它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呢它可能是小料大做,在西汉时期,人们得到一块玉料以后,他想做一个玉带钩,但是它长度或者是宽度不够这么大,他就把这块长度不是很长的玉料切成几节,然后把这几节分别制作好,然后用一个铁芯穿起来,这个小料大做呢也是我们国家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玉器史上制作工艺一个重要飞跃。第二点,这个玉带钩,它表现了一种很深刻的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呢把一个很小的东西,制作的活龙活现,所以这件作品呢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于这件作品,在全世界都非常稀少,而且保存的非常完好,有很高的价值。
(责任编辑:博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