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地宫后室时,考古队员的眼睛仿佛被点亮,他们看到那些珍宝伴随着淤泥,如同瀑布一样从棺床上流淌下来。在这墓里,共出土包括金、银、玉等各类珍宝达到5340件,其中有金容器、金帽顶、金法器以及白玉鹘捕鹅等珍宝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粗略计算,这些珍宝所使用的金量达到16公斤,用银量达到13公斤,用玉量达到14公斤,出土的宝石700多颗,文物价值无可估量。面对这些,考古队员一时间手足无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珍宝在见到空气之后,有可能会瞬间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另外,在这个荒山野岭,这些财富会为他们招来巨大麻烦。他们与武警设计了各种预案,以备不时之需。最后,这批珍宝被完好运走。梁庄王墓成为建国以来,出土文物仅次于定陵的惊天大墓。
梁柱带领他的考古队员进入到了地宫当中,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珍宝就在自己的面前了,应该是可以喜笑颜开的时候,但是对于梁柱而言,这恰恰恐怕是在整个考古工作当中最艰难的时刻,很多的宝藏如何把它们能够原封不动,安然无恙地运送出去保护起来,这是他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
在过去半个月的挖掘里,梁柱领导的考古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幸运地找到古墓,并成功地进入了这个地宫,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最终证实这个墓葬从未被盗,地宫内部结构是安全的。
今天,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皇家宝藏和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但这个宝藏大到什么层度,目前暂时未知。所有人都对即将出土的奇珍异宝充满了期待,在这本日记里,作者周代玮为我们清晰记录了古墓探宝的全部过程。
日记:为了避免文物损坏,领队梁柱只允许少数的人有序进入地宫,仔细搜寻所有的珍宝,发现之后立刻归类保存。
梁柱:快到棺床那个地方呢,也就是后来判断为这是王妃的随葬品的时候,那个金器金簪真是很多。
周代玮:非常漂亮,金丝焊接起来的,立体的一个凤簪。
这就是那支隐藏在淤泥中,差一点被周代玮一脚踩烂的金凤簪。簪头是一个镂空的凤凰站立在一朵飞云之上,飞云之下接着簪尾。整个金凤簪全长24厘米,完全用纯金打造,重量达到94.6克。这支金凤簪的工艺非常精美,凤凰的身体、翅膀、尾巴用极细的金丝缠绕、层层叠加而成,工序极其繁复,将凤凰的形象刻划得细致入微,高贵奢华。
梁柱:最后我们确定有20多件金簪,都是横七竖八那么放在这里。金簪我在其它明代考古材料里也看到过,金簪,可是没这么多。
钟祥市博物馆馆长,考古队的副领队周代玮最早进入古墓,当他一步步接近棺床的时候,就着微弱的光线,前所未有的景象出现在他眼前。
周代玮:接近棺床以后,当时那些玉器金器那些都是散落的,跟瀑布一样的看着就流下来 一层,吓死人,真的。
日记:金器,最夺目的就是金器,体量大数量多,而且相对完整,玉器都散落了,最吓人就是金器,金盆金壶数量非常多。
现场的考古人员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墓葬里看见过这么多的金器,他们一时间变得手足无措。
梁柱:很清楚的有两件金壶和那个金盆,金容器在明代的亲王墓,已经发掘的亲王墓里还没见过,只有皇陵定陵才看到过,我想这只是个亲王墓,怎么会有金容器。
在这个地宫里,考古人员经过仔细的搜索,他们找到了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金容器。其中包括金壶、金盆、金盂、金漏勺、金锭、金钱以及大量的金片。
梁柱:再看棺床上,很清楚有个金锭。
有一块金锭在众多的金容器中并不显得独特,可考古人员仔细观察后发现,金锭的背面清晰地刻着两排铭文“永乐十七年四月,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 金壹锭 伍拾两重”。
梁柱看到铭文之后,不由得想到了一个数百年来的未解之谜。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的奇珍异宝,那些宝藏后来都下落不明,没有人知道它们都消失到哪里去了?
梁柱发现,这块金锭上铭文记载的时间,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完全相吻合。按照《明实录》记载,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间正好是永乐十五年五月至永乐十七年七月之间。而这块金锭的文字表明,购买的时间正好是郑和回国前的3个月内。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