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五):河神的传奇(2)

2009-09-27 10:0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公元1881年夏天,29岁的王同春学会了蒙语,租下三合庙喇嘛的一块荒地独自垦殖。但在浇水的问题上和郭大义的儿子郭敏修发生争执,于是,愤怒的王同春

公元1881年夏天,29岁的王同春学会了蒙语,租下三合庙喇嘛的一块荒地独自垦殖。但在浇水的问题上和郭大义的儿子郭敏修发生争执,于是,愤怒的王同春辞去郭大义的渠头,在老郭渠以北自行开渠。

这一年也正是清王朝纪年中的光绪七年。

从此,王同春历经了人生最艰难的8年光景,终于开成了义和渠。

这也是他在河套地区修建的第一条灌溉水渠。

此后,王同春便一发而不可收了。

光绪十六年,王同春把原刚目河附近的土地和渠道收买过来,于光绪十八年进一步开挖丰济渠,历经8年完成。他在光绪十七年开挖沙河渠,雇用口内逃来的灾民施工,历时4年完成。义和渠、沙河渠和丰济渠是王同春自己修建的3条干渠。同时,他还和别人投资合作开挖的干渠有2条,刚济渠和新皂火渠。

另外,王同春参与制定修建方案并指导开挖的干渠5条:

永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渠;杨家河渠。

到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王同春已经拥有干渠5条,支渠270多条,为开渠投资的工银约在1350万两之多,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000余顷。

这些渠道,经过历年的修挖和调整,到民国年间,已经成为河套地区的10大干渠。

人们都知道开渠可以得利,紧接着就是在长济渠和后来的塔布渠,人们都来请王同春指导开渠。这些渠过去是黄河上的支叉,但那个时候人们不懂得怎么样兴修水利,没有技术,所以请亲自勘察设计,把这两条渠在他的指导下也开挖成功了。

而且,凡是经王同春所开的灌溉渠,进水无不畅通,灌溉自如;凡是他人所开之渠进水不畅者,经他亲临指导或整修,都会畅流无阻。

后套地区的黄河水利的强势开发,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

光绪三十年后,后套地区已是渠道纵横,田畴相连,桑麻遍野的膏腴之乡。而王同春在开发后套的过程中,他的家境也迅速富庶起来。

据光绪三十年时统计,他拥有田地上万顷,自设牛犋(相当于村落)27处,一年可收粮20余万石。

从1891年到1902年,晋、察、冀、陕等地遭遇大旱,王同春先后4次共调出粮食95000余石到各省救灾。

王同春修建大干渠和支渠的长度加起来就超过了4000公里,所动用土方无法计算。

在当时文化非常闭塞的塞外河套,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王同春这个只读了几个月私塾的汉子,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总结出来的土办法完成如此浩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于是,人们给王同春起了个绰号,叫“独眼龙王”。

王同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测量、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而他竟能凿通几道大干渠,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联副主席刘先普介绍:老百姓说,他白天竖起一根竿来,挂上一个白水斗子,到处插着,他用目测,哪高哪低,水向怎么流。晚上他弄上灯,一到下雨的时候,越下雨越往外跑,骑上马到处跑,不是瞎跑,他是看水的流向。过去有一个故事叫王同春瞅渠, 他就用他的一支眼睛在瞅,他在找这个坡度找水平,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那个水平恐怕现在一般人能够用眼力找出那时几十里几十公里,这个水平怎么找,得一步一步的找,确实不容易。

经过多年反复观察,王同春得出一个结论:河套平原的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

刘先普介绍:他指挥挖的渠没有一条水流不畅的。所以说整个河套的自流灌溉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现在咱们的河套灌区主要水利工程、大渠还是他那时候开挖的。

当年曾经跟随王同春治水修渠的人记下了有关他的许多细节:

有一次,他指着一块地说:“尺下必有水”。

众人不信,挖掘一尺深,果然出水了。问他原因,他说:“你们看,地鼠穿穴翻出来的土是湿的,这不是很好的证据吗?”

王同春选定渠口位置之前,必亲自沿黄河北岸反复观察,并在数尺高的红柳、枳机、芦草茫茫一片荒原里、徒步或骑马寻找可能开凿的渠道。

王同春边走边望,渠工们跟在他后面,牵着半寸粗的麻绳,拿着铁锹、木桩。王同春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王同春如果回头叫停,他们就在叫停处,用锹挖土,将木桩钉下,作为渠道的定线。

他每天天不亮就骑马往黄河岸边走,边走边观察,哪里高哪里低,哪里适合渠道转弯,哪里能够做闸,这些都在他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

王同春开渠,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办法,他勘测渠路时,不像别人爬在地上,两眼向前平视测量,而是将身体仰卧在平地上,头朝顺水方向,脚向引水方向挺直身体,头部向后观察来确定渠路。

在施工时,他晚间在准备开渠的线路上插上一排香火,从远处察看香火的高低,来决定所挖渠道的坡度。在由低处向高处引水时间,加大渠道弯道,利用水流三弯自急的原理,使水产生拥推力量向高处流去。

通过这些方法,王同春所开挖之渠十有九成。

他所开的八道大渠都是从黄河西南“迎水”,然后向东北流去,弯弯曲曲,一直流向阴山脚下,进入乌加河,继而流入乌梁素海,然后南出西山嘴复入黄河,有进有出,灌排通畅。

王同春还沿乌拉山南麓动工修建了一条长达400余里的退水渠,能够将灌溉剩余之水直接退入乌梁素海复归黄河,堪称百利而无一害。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治国: 后套渠道开发最多的是王同春。王同春本人开了五道干渠,他帮助别人合伙开了是三道,一共八道。到了清末光绪末年的时候后套是八大干渠了。到了民国初年了,又形成十大干渠,后套开垦的土地就三百多万亩了。我们现在是八百六十一万亩。那么清末到民国年间就是三百万亩。三百万亩在后套来讲就是说实在的规模就比较大了。

但是,作为一个靠兴修水利发家的封建地主,王同春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

当他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时,就招兵买马,经常养有家丁数百乃至上千人,盘剥农工的事情时有发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