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修建水利工程,王同春一生中命运坎坷,先后数次诉讼,坐牢5次,5次坐牢都是因为开渠惹的祸,牢狱生活竟然长达11年之久。
王同春这个传奇“河神”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摆脱生活的年代,尽管势力强大,仍旧受到清政府的盘剥与欺压。
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实边”,强令王同春将所属之农田、灌渠交给清朝政府。迫于无奈,他将数十年所开凿的渠道和所置的田产一并交官。
1913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前往西北地区考察,途中,他看到河套地区竟然有如此完善的水利系统,非常兴奋,坚持要见见王同春。
张相文听他介绍了50多年来在河套地区治水的种种经历,认为这是中国难得的水利人才。
于是,在张相文回到北京后,立刻把王同春在河套治水所取得的成就,告诉了当时的中国政府农商部总长张謇,建议让总长张謇速请王同春进京,共同商讨开发西北和治理淮河的计划。
内蒙古河套灌区排水事业管理局原党委副书记李国兴介绍:王同春去北京和张謇总长见面以后,谈自己治水的好多观点,深受张謇总长的欣赏,就把他聘为农商部的水利顾问。当时正是对淮河治理的一个投入时期,当时北洋政府想治理淮河,王同春就参加治淮委员会,
因为治理淮河的经费是从比利时借来的,来自比利时和美国的水利工程师主张疏浚淮河的关键是要引淮河水进入长江,所以,王同春引淮河水直接入海的方案未被采纳。
此后,比利时借款协议也被搁置,淮河治理工程就此停顿下来。
王同春在返回巴彦淖尔的途中受到冯玉祥将军邀请,听他讲述有关开发西部的宏大计划。
王同春对冯玉祥打算动用军队开挖后套渠道的想法深表赞同,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1925年,冯玉祥的部队开进河套地区,修整道路,疏浚水道,开垦荒地。此时已经74岁的王同春协助冯玉祥将军的部队指导督察水利工程的修建。
1925年6月,王同春因病从黄河水利工地回家休养。
这个月的28日,一代治水的英雄告别人间。
在距巴彦淖尔五原城南5公里的地方,正在重修一座寺庙。
这座寺庙就是当年河套地区的人们为了纪念兴修水利而建造的,寺庙的名字稍微显得有点儿拗口:叫四大股庙。
据当地人回忆说,这座名字稍显古怪的庙宇是4个修筑黄河灌渠的人共同出资建造的。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治国介绍:当初河套地区一个是有万太公,万太公就是讲的张振达,还有万地约、郭大义、王同春,这是四家,要合开短辫子渠,短辫子渠实际上就是老郭渠,后来的老郭渠。短辫子渠开成之后,四家合资修了四大股庙,那么以示纪念。
王同春去世后,当地人以其治套有功,集资再次修缮了四大股庙。
王同春的事迹,曾经被载入《剑桥中华民国史》《清史稿》。
使王同春名扬全国的是1947年国立编译馆编的全国高级小学通用教材《国语》第一册。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北京大学教授、地理学家侯仁之曾对王同春开发黄河后套的事业给予很同的评价。
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王同春开发河套记”,称王同春为民族的伟人。
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冰心访问绥远,曾写有《二老财》一文,在文中,冰心称王同春为:“河套民族英雄”。
新中国成立的8年后,1957年,巴彦淖尔磴口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修建。这是迄今为止在河套地区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闸坝工程。
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在吸收了王同春与河套人治水的丰富经验后,以更大的气魄开始了黄河治水的努力。
自从拦河闸建成运行后,黄河用水完全得到有效控制,拦河闸也变成了东西公路交通的枢纽,成为110国道的咽喉要道。
同年,巴彦淖尔南北两条总输水干渠开始动工兴建,1961年5月,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拦河枢纽工程竣工放水。
从此,河套地区彻底改变了多年来无坝引水,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的落后面貌,并使河套灌区成为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
如今,这些纵横交织在河套上的渠网,正是千百年来“河套人”面对自然所努力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与激情创造的答案。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地方。
这里拥有高山,平原,牧场,戈壁,沙漠,河流,湖泊;曾经有过硝烟弥漫的激烈厮杀,更有诸多民族的彼此学习交汇并融合。
正是这遥远的沧桑岁月,积淀出厚重精彩的河套文化,恐龙化石区和阴山岩画,久远的汉墓群、古庙宇、古城池和秦汉长城遗址……
在阴山上,在流淌了千百万年的黄河两岸,“河套人”的子孙表现出了罕见的睿智与才华,创造出了无数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从蒙恬,卫青,霍去病,大匈奴单于,成吉思汗,到王同春,冯玉祥,傅作义……
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早已凝聚成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河套人的精神,光照千秋、昭示万代。
而未来,新的英雄传奇正在悠久灿烂的河套文化中孕育、生长。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