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一):戈壁上的化石(2)

2009-09-27 10:2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巴音满都呼的这次大规模发掘中,中加联合科考队从砂岩地层中找到了许多恐龙骨架,包括甲龙,绘龙,窃蛋龙和中国似鸟龙,以及龟甲壳,蜥蜴类与哺

在巴音满都呼的这次大规模发掘中,中加联合科考队从砂岩地层中找到了许多恐龙骨架,包括甲龙,绘龙,窃蛋龙和中国似鸟龙,以及龟甲壳,蜥蜴类与哺乳动物的骨骼。

这些距离我们异常遥远的动物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呢?

2008年深秋时节,摄制组在奇石收藏家郑陶高的带领下,前往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察看一处神秘的脚印。

在这块戈壁滩上,形状像鸡爪的脚印随处可见。

据郑陶高介绍,他曾请教过古生物化石研究专家,经过分析,这些脚印极有可能是一种史前巨蜥类动物走过时留下的,这种动物很可能就是生活在7000万年以前的恐龙。

古生物专家断定,这里应该是一片湖泊,在水还没有完全干涸的时候,恐龙在上面活动时留下了脚印,随着沉积形成了保留至今的痕迹。

这给了我们一个线索,7000多万年前,巴彦淖尔地区气候炎热、植物也比较茂盛,地面散布着一些湖泊,形态各异的恐龙生活在这里。有原角龙、绘龙、奔龙、窃蛋龙,等等。此外,还有大量龟鳖类、鳄类以及蜥蜴类的爬行动物共同生活在这里。

在这个时代,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湿润,开花植物出现了,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

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鸟一样的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地区,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纷纷登场,它们成群结队游荡在巴彦淖尔河套中辽阔的草原地带。

从1988年开始,中加联合科考队在巴彦淖尔北部巴音满都呼连续进行了3年的发掘工作。

在这片戈壁的白垩纪地层中,恐龙化石的埋藏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区是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都呼一带,向北一直延伸到蒙古国境内。

毫无疑问,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而巴彦淖尔出土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原角龙、绘龙、甲龙、窃蛋龙动物群产地,在中国及亚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在恐龙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董枝明介绍:这个事大概是上个世纪后半期,不仅在中国和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恐龙大量的发掘最成功的一次,我们大约在这次发现13种恐龙,各种鳄鱼、乌龟等等,我们发现十几个恐龙化石点,但是巴音满都呼是其中最亮的一点之一。

让人称奇的是,中加联合科考队在这里竟发现了一个恐龙坟场。这个充满了死亡气息的古老坟场中,埋葬着一种体量不大的甲龙——也叫“绘龙”。

这是一种体态纤细的甲龙类恐龙,它的脑袋扁平,短鼻吻,牙齿小而脆弱,据专家推测它们大概只能觅食相当软的植物。

这个死亡坟场里总共挖掘出12具体形像羊羔大小的未成年甲龙。

其中,有7具甲龙呆在一个狭长的巢穴中。

董枝明介绍:我们在里边找到七条在一窝里边有七个小甲龙,小型的甲龙,这种甲龙生活在一起,那么过去在世界上没有这种材料,没有这种材料,那么看着我们就提出来,甲龙这种东西带甲的这种恐龙,这类东西很可能是群居的,甚至有亲子行为。所谓亲子行为,就是有些鸟,小鸟要叫大鸟去保护它要喂养它都可能有这个关系。

它们是在巢穴中被挖掘出来的。这些看上去还十分幼小的甲龙蜷缩着身体,相互偎依在一起。它们有的身子朝前,有的朝后,有的大张着口,有的抬头张望。那情形看上去似乎恐惧而绝望。

这些可怜的小甲龙到底遭到了怎样恐怖的厄运?中加联合科考队的人们感到既兴奋,又困惑。

董枝明介绍:,一般的恐龙躺着或者是死掉了躺在那里,但我们在巴音满都呼看到有这个现象,就好像现在的狗熊一样是住着洞里我们可知道,它是坐在里边,蹲在岩层里边,这种岩层我们推测可能是在洞里在岩洞里边,外边可能有东西来了,头都仰起来了,好像不是正常死亡的,有点很恐怖的样子,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所以我们就推测,这个圆角龙很可能是和熊一样居住在一个洞穴里边。

考察队员推测,或许就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某个时辰,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把这些猝不及防的可怜的小恐龙埋入地下,最终成为凝固的化石。

这会不会就是所谓“恐龙大灭绝”的那个时刻呢?

经验丰富的董枝明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至少,他不认为这群被突然埋葬的恐龙就是所有恐龙的末日。他认为,这个恐龙坟场只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性风暴的意外结果。

尽管全世界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者对恐龙灭绝提出了几百种假说,但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迄今仍然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

随着中加联合科考队中国部分工作的结束,内蒙古博物馆自己的科研队伍也逐渐成长起来。

1996年,由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联合组成的科考队再次进驻巴音满都呼。

这次,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