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一):戈壁上的化石(3)

2009-09-27 10:2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李虹介绍:那是八月中旬的一个上午,中比联合考察队的队员们正在巴音满都呼的山沟里寻找化石,渐渐地大家都走开了,已经快到中午集结吃饭的时间了

李虹介绍:那是八月中旬的一个上午,中比联合考察队的队员们正在巴音满都呼的山沟里寻找化石,渐渐地大家都走开了,已经快到中午集结吃饭的时间了,我呢, 还在一条山沟里面走着。越走越累,准备坐下来歇歇脚,然后再寻找大家到吃饭的地点吃饭去。这一坐下来就发现旁边有两三公分长这么一块类似化石的东西在地层当中,这么一块东西,随手把它清理一下看看是不是化石或者是普通的石头。

兴奋的李虹开始慢慢清理,渐渐地,一块完整的化石呈现在眼前,凭着多年的考古经验,李虹判断这是绘龙的头骨化石。

随后,李虹一路小跑回到驻地,叫上考察队的专家们返回化石发现地。

经过几天的细心发掘,一具基本完整的绘龙骨骼化石被清理出来。发掘出来的化石后来被运回呼和浩特市,专家们经过认真地修复,以及经过中比考察队专家们的认真研究,确认它是一具成年绘龙骨骼化石,命名为魔头绘龙。

在这次考察期间,队员张哲敏和商长涌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罕见的泥龟化石。栩栩如生,非常好的龟化石,长度大概有七十公分,宽度也有六十多公分,这是迄今为止在该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一件龟化石。

这次科考进一步填补了我国晚白垩纪哺乳类动物化石的空白,巴音满都呼也成为名扬中外的“恐龙化石宝库”。

1999年,巴音满都呼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重点恐龙化石保护区”,巴彦淖尔人深感责任重大。

2008年初冬,一轮新的古生物探索正在阴山北侧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内展开,人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这里,希望探寻到更多的来自远古时代的生命奇迹。

但一个更大的秘密摆在研究者面前,那就是:

人类究竟何时作为河套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角登场呢?

88年前,一个法国神父踏上了河套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个来自法国的探险者名叫桑志华。

和巴音满都呼牧羊人无意中发现恐龙化石不同,这个法国神父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而强烈的目的:他要在中国寻找古人类化石。

1920年6月,雄心勃勃的桑志华在甘肃省庆阳县的黄土层和黄土底部砾石层中发现了3件旧石器,由此打破了自1882年以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的看法。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桑志华和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和史前学家德日进在河套地区乌审旗大沟湾一带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当他们把这些化石运回研究室修整时,惊喜地发现了一枚幼童的左上外侧门齿——这是在中国最早发现的人类化石。

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在银川横城以东一个叫水洞沟的地方发现了4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并且采集到了大量的旧石器、用火遗迹和哺乳动物化石,为“亚洲是人类演化的巨大舞台”这个观点提供了重要物证。

他们很快又发现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又一见证地萨拉乌苏遗址。

1928年,桑志华和布勒、步日耶、德日进等人联名发表了以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为主要材料的考古报告《中国的旧石器》。

5年后,1933年,北京猿人第一块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在他的著作《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中首次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这两个概念。

那么,为什么裴文中要把桑志华发现的头盖骨定名为“河套人”?

“河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从中国的地理形势图上看,黄河自青藏高原一路向东浩荡奔流姿肆汪洋,但受到来自贺兰山的阻遏,只能顺着贺兰山脉向北,但在内蒙古高原遇到了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黄河不得不改道沿着阴山向东,在运行了数百公里后,再次遇到了纵贯南北的太行山脉,黄河被迫再度掉头朝南流去,由此勾画出一个气势恢弘的几字形大拐弯。

自秦、汉以来,这里被称为河南地,到了明朝修筑榆林长城后,这里始称“河套”。

河套的“河”,就是指的黄河;“套”,则特指“天下黄河十八弯”中最大的湾——那个黄河中游“几”字围起来的黄河两岸冲积平原。

但,这著名的中国“河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黄河最早的原生态地质学家研究的结论是,随着喜马拉雅运动,鄂尔多斯断块逐渐抬升,使其周边断裂下陷,为未来黄河形成的走势绘出了大致蓝图。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冰川与考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时候,大量的冰雪融化,使低地变成许多湖泊和河流,动植物也就随着繁盛起来”。

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蒙古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遗址再次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6万年的9件“河套人”化石。

这次获得的“河套人”化石之多,是半个世纪以来本地区历次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次。

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属于晚期智人。

更有专家认为,中国内蒙古河套地区极有可能就是非洲古人向亚洲大陆迁移过来的驻足之地。

如果这个论断成立,一条早于著名的丝绸之路几万年的东西方人类交流的大通道就出现了。

自然,对“河套人”的年代争论总是难免的。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于“河套人”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发现,更多的精彩将会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洪荒年代,这些从不同的大陆板块和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路磕磕绊绊、风尘仆仆走来的“河套人”,离我们现代人越来越近了。

他们将成为行走在山水之间的主宰,并且,将给他们的子孙刻录下他们那个非凡年代中的生活画卷。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