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鉴赏常识】什么是沁色?(2)

2009-10-24 11: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玉沁的各色名称许多都源自于此,例如新石器时代,人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辰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浸染了朱砂并深人肌理

玉沁的各色名称许多都源自于此,例如新石器时代,人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辰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浸染了朱砂并深人肌理,美其名日:“宝石红”、“洒也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水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

除去直接掩埋外,葬具中的棺株一般分为石质和木质的棺椁坚质和木质固耐用,但由于石棺不严,故耐用细泥沙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质棺椁是用榫卯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质葬具,即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造成了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则基本无沁。

三代古玉距今二三千年,如是大坑之王受水银浸泡的时间长,全身黑漆古,成片结块者多、黑漆古深入玉肌,颜色于老深暗如黑石,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黑如漆、明如镜、清光大发。三代古玉受石灰沁绝大部分通体一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入士。出土时表面颜色都如同石灰,质如泥土,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石灰色将逐渐变红,俗称孩儿脸。

秦汉古玉距今二千年左右,大坑水银沁者较逊于三代,黑漆古虽成片但薄,虽深暗但嫩,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有可能看到玉的质地,有时还可看到玉器肌理的颜色和色沁。秦汉古玉受石灰沁通体一色,但石灰沁已有深淡之分,白玉受石灰沁色如鸡骨,日鸡骨白,黄玉受石灰沁色如象牙,日象牙白。青玉受石灰沁色如鱼骨,日鱼骨白,盘熟后各种白色都将变“孩儿脸”。

唐宋古玉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受大坑水银浸泡时间短,水银沁吸人未久,玉器表面虽有黑漆古但只是局部薄片,而且是在盘玉过程中也易变色,唐宋古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已能看见古玉中是否有其它色沁。唐宋古玉受石灰沁虽也有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盘熟后色略变红。

明代古玉即使受大坑水银浸泡但由于时间短,黑漆古已不能侵入玉的肌埋,而且黑漆古在玉器的表面也难形成。明代古玉受石灰沁,玉大部分露质地,易盘。

绚丽的沁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而“每得高值”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层阴影。

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关键之—,也是伪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自然”二字。古玉鉴赏家们在鉴别古玉时,往往要观察沁色,以此作为断代的参考,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变化规律,对于鉴别玉器很重要。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亲自掌握要领。不要急于求成,不再急功近利,必会收获大成。

(责任编辑:博古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