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又叫《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模印拼嵌画像砖《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简称“竹林七贤砖画”)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的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
砖印模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超过300块墓砖组成,分为两块,一块绘有荣启期、阮咸、刘伶(砖文作刘灵)、向秀四人,另一块则绘有嵇康、阮籍(砖文作阮藉)、山涛、王戎四人。砖画以线条表现,技法纯熟,简练传神。八人在林中席地而坐,或举目凝神,或抚琴啸歌,或端杯对酒,或昂首倾听,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栩栩如生。
荣启期虽然是春秋时期人物,但与“竹林七贤”风格相近,亦为当时“高士”。砖画将荣启期与七人绘在一起,有为七人楷模之寓意,同时也满足了构图上对称的需要。
1960年4月,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南朝帝王陵墓中,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太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发现了竹林七贤砖画。原件分布在墓室中的南北两壁,各由近300枚砖块拼嵌而成,是同类砖画中规格最大、内涵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
相传晋代名画家史道硕、顾恺之、戴逵和南齐毛惠远等都画过这个题材,可惜都已无存于世。幸而发现了这幅竹林七贤图画像砖。足以弥补这项空白,见到这幅失传名画的规模,仿佛也可证实后世唐代名家孙位《高逸图》的渊源所在。
图画采横幅壁画形式,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制成。记录了魏末嘉平年间(公元二四九——二四五年),在山阳河内竹林之中的七位清谈名士。但在这幅画上,多了一位人物,原因是为了画面构图均衡起见,最后添加了一位春秋时代高士荣启期。原画自左至右,向横展开,依次为手执如意的王戎、喝酒的山涛、啸歌的阮籍、弹琴的嵇康、静思德向秀、恋杯的刘伶、拨阮的阮咸、殿后这位[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的荣启期。人物之间则以垂柳、乔松、梧桐、银杏及不知名的树木相隔,各占一席之地。
“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的7位名士,他们常结伴游于山林,沉湎于酒乐。画面上的另一个人物为春秋时的高士荣启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因志趣相同而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上,既是墓室两壁画面对称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贵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
荣启期又叫荣期,是一位春秋时的隐士。古书《列子·汤问》记载,他曾对孔子说:得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为三乐。把他与竹林七贤画在一起,盖因其放逸与竹林七贤不相上下。荣启期因高寿而扬名,所以后世常将荣启期作为神仙类人物看待。
第一位人物是嵇康。嵇康作为“七贤”之首,是一个非常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文献中记载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弹奏《广陵散》而称绝。画面上,嵇康席地而坐于银杏和青松之间,怡然弄琴,表现出他“引琴而弹”,“声调绝伦”的才气。
第二位人物是阮籍。阮籍不拘小节,活得潇洒滋润。《晋书.阮籍传》说他“嗜酒能啸”,《世说新语》说他酒后纵兴“长啸”、“韵响嘹亮”,这个“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画面上,阮籍侧身席地而坐,傍置酒具,作撮口长啸状。阮籍背后是阔叶竹。
第三位人物是山涛。《晋书.山涛传》说他“饮酒至八斗方醉”。画面上,他跪坐于地,衣袖高挽,手举酒杯,面对垂柳而豪饮。
第四位人物是王戎。画面上,王戎坐卧于地,一只肘臂支撑在小桌上,另一只手臂挥舞如意,身旁置酒具,背后是银杏。这正是庾信《对酒歌》中“王戎如意舞”的写照。
第五位人物是向秀。《晋书.向秀传》说他“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画面上,向秀倚树闭目凝思,似乎正在领悟老庄哲学的真义。
第六位人物是刘伶(灵)。《晋书.刘伶传》说他“止则操巵执觚,支则挈搕提壶”,嗜酒如命,大杯小盅,来者不辞。画面上,刘伶跪坐于地,手执耳杯,面对垂柳,作饮酒姿势。
第七位人物是阮咸。《晋书.阮咸传》说他“妙解音律,善弹琵琶。”阮咸弹的是四弦琵琶,相传这种乐器为阮咸所创造,故又名“阮咸”,简称“阮”。画面上,阮咸盘腿而坐,面对银杏,怀抱四弦琵琶,挽袖弹拨。
第八位人物荣启期。画面上,一老者席地而坐,面对垂柳,鼓琴高歌,背后有棵银杏。正是陶渊明诗中吟咏的“荣叟老带索,欣然之弹琴”的形象。
另外,阮籍、王戎的酒杯里都有一只木雕小鸭。古人称这种木雕小鸭为“浮”,也就是“浮一大白”的“浮”。古人席地而坐,宴饮时要想知道对方饮得深浅,便看对方酒杯中小鸭浮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