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有关绘画的著录上看,“七贤画”一般都以细竹为背景。南京博物院藏有明朝人的卷轴《七贤图》,背景就是细竹林。教科书上的《竹林七贤》图突破了千篇一律以细竹林为背景的框框,改用阔叶竹、青松、银杏、垂柳为背景。阔叶竹起点题作用,青松、银杏、垂柳,变化多样,使整幅壁画避免了构图单调沉闷的弊病。八个人物,用树、竹间隔开,单看每一个人物都自成格局,而总观八个人物又能融为一体;自成格局,便于刻画每个人物的个性,融为一体,便于展示整幅作品的风格。这样处理画面是颇见匠心的。
全图以线描为主,刻画各个人的性格,证明六期时期的人物画,能达到传神的高度水平。画家将同时代的名人,作为描绘对象的新课题,逐渐脱出表彰功勋,鉴戒贤愚名教规范性质的题材;同时在艺术上,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肯定人物画重视精神气质、思想感情的表现,气韵生动为首要标准。《竹林七贤》图,正好说明了这点。至于树木的画法,尚停留在伸掌布指的稚拙形象,尚未进步到成熟阶段。
这组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七贤画”为南朝盛行的绘画题材之一。这组砖印壁画《竹林七贤》不仅是研究绘画史的珍贵资料,而且还是了解魏晋玄学的形象资料。由于我国绘画史上几乎没有六朝人物画的真迹传世,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这样有明显主题的大型人物画作品更是绝无仅有。
此壁画使用砖坯先作阴刻,在压印成为凸出的阳线烧制而成。全图纵行以三小砖与相等于三小砖体积之长方形砖相间,叠成十五块砖位。横列则为七十八行拼砌而成。由于压印烧制的条件,影响效果。但细察组成形象的线条简约精炼,构图多变而准确,予人的感受雅致而生动。成为中国画珍贵遗产,值得后世学者欣赏、研究观摩与借鉴。
关于这组模印砖画的源本的作者是谁,美术史学界一直推测是顾恺之或者是陆探微。这两位画家在画史上都享有盛誉,他们和当时的另一著名画家张僧繇并称为南北朝画界的“三杰”,陆探微和张僧繇的作品已经失传,顾恺之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三件作品传世,但经过鉴定认为,这三件作品都为唐、宋时的摹本,虽然摹本忠实地保留了原作的风貌,但毕竟不是真迹。因此,南朝墓中出土的这组模印砖画为研究我国东晋南朝的绘画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堪称世界级的稀世珍宝。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