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是战国时期第一次以实物造型来进行创作的。长47.5厘米 宽47厘米 高36.2厘米,1974年冬于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王墓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周身饰错金银花纹。因古人席地凭几而坐,所以也可将方案叫作几。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此案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特殊的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
另外,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时期的斗拱造型。
方案周身用金银错以艳丽的纹饰。此器造型复杂,各部为分铸后用铆接和焊接而成,有的地方曲度较大,是用接铸或失蜡法铸成。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车,嗇夫郭,工疥”。此器整体结构繁复适称,铸造工艺精湛,动物造型姿态优美,生动细腻,堪称稀世珍宝。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