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铁足铜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为宗庙祭祀用礼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为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之首鼎。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铜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
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
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故定为国宝。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