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金矿之谜 探秘千年前的古代藏金洞(2)

2010-01-04 10:4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一元一
原遂昌中学历史老师 阙良庆:偶然的事情,把那个洞底打通了,像拉肚子一样,那个水都往底下拉去了。 这次爆炸,不仅炸通了过去被认为是无底洞的水

原遂昌中学历史老师 阙良庆:偶然的事情,把那个洞底打通了,像拉肚子一样,那个水都往底下拉去了。

这次爆炸,不仅炸通了过去被认为是无底洞的水坑,更是炸出了一个不被人所知的神秘洞窟。洞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始料不及。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党委书记余华钦:上面滚下来一个骷髅,仔细一看,是一个人的骷髅,当时很惊慌。

老矿工:那个脸形是很小的,尖尖的。

老矿工:人形是一具一具是断开的,是一节一节已经分体了,当时是很害怕了。

离奇尸骨都是些什么人?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尸骨出现在这里?难道这里是一群墓葬?

村民周兴彪:我们这里叫千人坑,听说我爷爷的爷爷,他跟我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古人传说,这里面,这座山里面,已经压塌了一千多个人。

当老工人拼装好分体的尸骨准备掩埋时,发现尸骨的脊柱都有严重的变形弯曲,而且尸骨身边遗留的器物也让他们觉得很奇怪。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党委书记 余华钦:这两个尸骨边上,有好多捆起来的柴火,都是40公分长度,一捆捆捆起来的柴火,在边上还有那个土箕。

所有在场的人都无法解释这些接二连三的奇异现象。就在神秘洞窟带给人们惊异和众多疑问的同时,洞窟里清理出的淤泥被检测出竟然含有金子。

余华钦:淤泥的含金量,一吨里面有五六克,十几克。

发现人骨和淤泥里含金的消息在村里悄悄流传,人们联想到流进瓯江水系的大量黄金颗粒就来源于洞口碎石中的黄金细粒,这一切令大伙都想到了同一个问题,难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藏金洞?专家对洞内遗留碎石进行采样化验。

阙良庆:有的部位,它是有甚至几百克每吨,几十克,几百克,所以很富裕。

种种证据表明这里是个古代金矿。在70年代的时候,按照常规,一吨矿里含有8克金子就是富矿,那么这么个富裕的金窟里面会是个什么样呢?

余华钦:这个洞的体积,有13万立方米的体积,上下高度,有170米。

夏应龙:里面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么粗的杉树,整根的有五米长的杉树在洞里面,四根并在一起,像个船样子,可以游来游去的,那么大的洞。那古人是太伟大了。

专家测量金窟垂直深度158米,东西长度150米,约十多万立方米。由此专家计算,古人从中采取矿石大约为30多万吨,共炼得黄金白银应该有上百万两。

余华钦:老洞的产量,据我们档案室的史料统计,先后它共产黄金12万两,产白银150万两。

根据专家的这个估算,这个金窟共采金银总价值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中国工程院王院士:采了有这么深,里面有这么大的空腔,当时的科学技术来讲的话,,那确实是有智慧了。

那么当初古人是如何找到这个金窟的?又是从何时开始挖掘的呢?有关部门对矿洞里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碳14测定,其年代可追溯到至少在唐代早期已开始开采,经历宋、元、明几个朝代,一千多年一路往下开采,是一个连续开采上千年的大型金窟。   那些脊柱变形的尸骨很可能是在明朝时候发生矿难时被掩埋其中的矿工。专家在《遂昌县志》中找到了一段与这段历史有关的记载。万历年间“石崩,毙百余人”。

然而,在这背后似乎又暗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在偏僻的大山深处,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千百年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找到这里挖出黄金的?洞壁上有些一闪一闪的东西特别引人注意,这些闪亮的颗粒会不会就是我们猜测的金矿石呢?

高级工程师陈少华:这个亮的它本身不是黄金,这个亮的它是黄色的,也发亮,很像黄金,所以叫做愚人金。但是真的金在它里面,但是肉眼看不到。肉眼看见的是黄色,它并不是黄金,你看这个黑色的,里面有黑色的纹路,古人古籍有记载,他就认为,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他就是认为这个黑脉就是矿脉,他就是随着矿脉进行开采。

同时专家在金窟洞口发现了石英脉;并发现金窟的开采方向与石英脉的走向一致。因此,专家推断石英脉和黑脉是当地古人找到金矿的重要线索。

阙良庆:古代的矿工,挖进去,总是沿着最富的那个矿进去。所以说古代的人,,,他很聪明,他是识矿的。

金银矿一般都附着在自然界最坚硬的石英岩里,要开凿规模如此巨大的洞窟,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炸药雷管,仅仅依靠铁制工具该如何操作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志法:我觉得古人挺伟大的,因为这个岩石非常硬,里头还有大量的石英,所以非常硬。在当时的生产工具下,它这个开采起来非常困难。

在金窟外的岩壁上 ,专家特意安排用钢钎试了试当地的岩石。这里的岩石异常坚硬,钎打在岩石表面,十几下以后,表面上还依然只是一个白点,那么古人是借助什么工具和方法把金子挖出来的呢?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